最近读了潘维老师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文化节闭幕式上的演讲稿《理想主义与大学》,掩卷后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该文稿的出发点是讲述大学应当培养理想主义,正在参与轰轰烈烈法院文化建设的我,却读出了另外的味道,这些味道中有苦涩,也有甜美,一切都围绕着法官职业的坚持与信仰。
回想这么多年来在法院的工作,每天都是活在理想的状态,换上法官制服,一种自豪感还是会由衷而生,但是这种自豪其实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吞噬,同行们对于地位下降的抱怨、当事人对于工作误解而发出的呐喊、群众对行走在街上公务工作者质疑的眼光,所有一切已经把法官工作的荣誉与光环消失殆尽。大家一见面都是在不停息的抱怨,潘维老师解读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世俗和投机心理,衡量人能力大小与生活状态高低的标准,逐渐转向为对社会财富的控制量,然而这种财富仅限于物质财富。有人为了实现生活富裕的目的,使尽一切手段,不乏欺骗、狡诈、违规、谎言,有人为了更换工作,运用所有方法向上攀爬晋升,似乎掌控更大权力,处于更高位置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慢慢自省,这种投机心理充斥在社会的每一个空间,你或者我都被这种投机气氛所包围,真正有着坚守心理的又有几人,大家都在寻找机会空间时候,于是坚守就成为了一种美德。这种投机心理和情绪的蔓延,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每个人不满意自己工作状态,都想着跳槽,或者转向新的领域,那些社会分工造成个别职业缺失,或者质量的降低,就会无形中损害到自己权益。在一名同事刚刚到新的行政机关并且职务晋升,突然发现孩子的优秀教师纷纷也被调到其他单位,于是埋怨、牢骚不断,怎么能允许这样优秀的教师们调离呢,可他忘记了自己的投机转行也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麻烦。
都在言称法官地位下降,自己却没有感到荣誉感的消失,后来慢慢明白,现实的残酷丝毫不能改变理想带来的快感,理想状态不是高高在上、耀武扬威,那是有关法律的尊严、社会的公平正义,那是有关为民的情怀、朴素扎实的工作,所以法官更应该有理想,特别是当前时期的法官要心存高远,向往着理想状态的工作和生活。随意挑选一些法官,进行不记名调查,再随意挑选一些教师,进行心理问答,五年到十年工作状态的人,会淡然而笑“理想,我戒了”,二十年以上坚守的人,会侃侃而谈,描绘着工作的打算和生活前景。这就是理想的力量,理想让他们长期坚守了职业,理想也给精神带来喜悦,因为理想一直在,所以他们才会有长久的工作状态。
正在前几天,一朋友商议自己讨厌了教师职业,想要转行,我立即制止,教师行业生活虽单调了点,但相比法官的劳动量和收入,现在社会形态下,“性价比”还是挺高的。我知道朋友羡慕社会上的灯红酒绿,但声色犬马方式生活的人又有多少理想呢,我们可以没有快乐和自由,但我们不能没有理想,学校离开了你,将失去一名优秀的教师,有很多人的孩子将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这样的行当里生活,靠的是坚持与执着。
价值体系决定了人生活的状态,但作为生命的动力,理想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法官职业与教师职业何尝不一样呢。文化建设应当直面法官心理的现实需求,培养对职业的理想,把坚守当作一种美德进行传扬,把那些所有拿过三十年工作勋章的人,作为院史室或者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题材,把坚持的精神进行挖掘、放大,甚至无限制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