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作为一个地理和城市符号,因其距离中心城区较远,所辖区域面积小、人口少、经济浓缩等特点,曾一度被许多人漠视和遗忘。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浪潮中,就是这样一个小区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口号,前所未有的危机意识和本土情感,正在凝聚着千万上街区干部与群众的力量,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他们要勇立潮头,成就郑州市的西部崛起。
目标持续连贯 经济稳定发展
在过去的岁月里,依靠着大型国有企业长城铝业的良好效益,居住在上街区的人们自由自在享受着自己的小资生活,多年来的生活习惯,已经让人们渐渐淡化了危机意识。公园晨练的人们在缓缓音乐声里,迈着悠闲步伐,长铝艺术宫的文艺节目,巡回不断演出,多彩多姿的生活画面在上街区一直延续。
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初的上街党委、政府,根据上街区的现状,提出“打造精品铝都”的发展战略,克服干部与群众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要求大家居安思危。上街区的实际状况决定了总数量与其他城区具有差异,但人均指标位居前列,因小而制造精品,因小而打造特色。事实证明,此种战略符合上街实际与历史现状,促进了上街区经济的提升和发展。
后任的党委与政府承前继后,与时俱进,提出了“三到五年再造一个新上街”的口号,利用区域面积扩大的机遇,拓展主城区地盘,加快新城镇化建设,上街区的民营经济发展有了改善,一些大的项目落地建设,上街区的经济构成正在悄悄发生变化。随着中央政策的重点转移,上街区委、区政府又立足实际,提出了“两加快一维护”发展战略,为上街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上街区因时度势,再次抢抓机遇,延续即有发展策略,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示范区”的目标,这次目标的提出,看似是机遇,其实面临更大的则是风险和责任。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科学发展示范区”简单的七个字承载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它预示旧有的发展思路要进行大的改观,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要有新的突破,不仅要发展,而且更要科学,这对于上街区传统的发展经济路径,是一项大的考验。改革需要的是勇气,新一届党委政府敢于提出这样的口号,表现出勇于担当的正义责任感。
地域感情深厚 干群血浓于水
上街区的人口构成以外来人口为主,本土居民占据了很小的比例,这成就了上街区兼容并蓄、平等和谐的文化特点,许多来上街区就业的大学生,从此就喜欢上这里不温不火、优雅淡定的生活方式。上街区人均知识文化水平位居河南省前列,高素质的人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敬守职责、创新发展,共同谱绘上街区的美好蓝图。
发展最终依靠的是人,只有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然而人在干事过程中,依赖更多的则是情感,空有雄心与壮志,没有真正深入的情感,也很难把事业做大做强。一旦人对事业投入了情感,再困难的问题也能克服,这种情感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喊喊口号、唱唱调子,而是一种真诚的投入和付出。在区划风波里,上街区人民对城区情感的表现一览无遗,小城镇里充满着无限浓浓爱意。
虽然只是一次偶然事件,瞬间即逝,但在这次事件中,却能看到上街区的人民对城区有着深厚的情感,上街区的干部和群众亲密无间、血浓于水。所有的这些积淀,为干事创业、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园兴旺发达,如何激发和利用干部和群众对城区的情感,带领大家共同创造一番新的事业,是党委和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中原经济区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科学发展示范区目标的提出为上街区带来了新的希望,不奋进就落后,不创新就灭亡,上街区的干部和群众十分清醒发展的重要性。
抢抓历史机遇 勇立时代潮头
在郑州市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因郑东新区的建设,郑州市东部地区经济迅速提升,东部的成功已经成为现实。这为处于郑州市西部区域的上街区带来了深深的思索,郑东新区地域开阔,东接开封,成为郑汴衔接的关键区域,其发展是顺应郑汴一体化的大政策略,把握住历史机遇,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发展。郑东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要内挖潜力,发展更要顺势而行。
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提出,中原要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上街区地理位置处于郑洛工业走廊关键节点,陇海铁路穿城区而过,并且有着传统深厚的工业基础,这与郑东新区当年发展的机遇何等相似,机遇就在眼前,道路就在脚下。
郑州市提出“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发展目标,将上街纳入中心城区建设,并在上街城区规划30平方公里为宜居职教城,市委、市政府规划蓝图考虑的是东西部发展兼顾,东部已经做大做强,西部如何发展?在上街区人民报着雄伟抱负和远大目标时候,一切优惠政策已经到来,“天时、地利、人和”,所有条件已经俱备,作为郑州市最西部城区,上街的崛起正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