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在外工作人员“见多识广”,每每离家返城父老乡亲总要叮嘱“咱的电话要接,有事问你呢”。然而这些年——

老家人来电越来越少

  发布时间:2012-08-27 15:13:31


    在省城工作,是家乡人眼中的“宝贝”,所谓“信息灵、脑子活、路子多”,于是就自觉担当起家乡的“综合顾问”,什么投资兴业啊,修房盖屋,寻医问药,用法维权,乃至打工路线、火车时刻都要有问必答。

    我的故乡登封市送表刘楼村,程控电话走入农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起初村中只有几户人家有电话,给我打一次电话挺不容易。到了2002年以后, 不仅全村300多户家家都装上了电话,而且手机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家乡周围三里五庄的乡亲,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向我咨询和“取经”。此后连续五六年,我每天要接到10个以上电话。尽管许多问题自己不懂要请教朋友和专家,占用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我也乐此不疲。尤其是2006年以后,手机在老家“遍地开花”,我的手机只好在上班时间调为振动。由于电话太多,我只好在每晚十一点之后调为静音……其实,来电最多的要数老家的村干部们,乡村规划学经验,建厂开矿问政策,招商引资找向导,我这个业余“顾问”还真当的“八面玲珑”。在答复和对话里,尽我所能为家乡“建言献策”、“指点迷津”,是在外工作人员回报父老的荣光和责任。我原以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会为家乡服务一辈子。

    然而,近两三年来,老家人来电越来越少了,再也不用晚上十一点把手机调为静音了。对此我曾和妻子小议,是自己的“脾气见长”慢待了乡亲?还是自己没有“与时俱进”,落伍于家乡人的新期待!今年7月份,我利用公休的时间,专门回到家乡进行了一次一周“拜访式”调研。

    我看着,感动着,思考着,家乡与十年前相比,堪称沧海桑田。作坊→工厂→公司:以工促农滚动发展;瓦房→楼房→都市社区: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摩托车→农用车→小轿车:生活质量大步提速;电话→手机→电脑:深山坳里的小村庄八面来风!

    村支书老杨告诉我,家乡人早学会了网上看政策找信息、学习深造,网签购销,连高科技也正在一步步地融入农村百姓生活。

     从父老乡亲幸福的微笑里,我似乎找到老家人求助电话越来越少的缘故。是啊,他们已经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教育、交通、文教、卫生等现代文明……

    作为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我深知自己对家乡的“影响”越来越弱了。我告诉父老乡亲:

    仍然希望经常接到您们的电话,期待与您共话冬春夏秋,创业甘苦,分享乡亲们的喜怒哀乐……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