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故事虽简单,但却十分感人。
故事发生在云南西北的崇山峻岭之间,主人公是“泥腿子”法官老冯、因学历问题被“一刀切”而最后一次工作的杨阿姨、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岗的阿洛,他们三人组成的马背法庭一路从羊肠小道上走来,其实,应该叫鸡肠小道,从鸡头寨开始,走到鸡肚寨,最后到鸡尾寨,行进的路线如此戏剧,按老冯的话说,每次完成这条线路,都觉得自己像一泡鸡屎一样拉了出来。电影里多次萦绕山间原生态的民族歌声、随山路颠簸而晃动不止的镜头、演员们有些木讷、呆板的表演,让导演刘杰自己都笑称片子平淡得像杯白开水,影片的剪辑师更是这样评价:“不用任何技巧,无论摄影还是叙事,都是最原始的。讲故事就是单线条平铺直叙,什么插叙、倒叙、循环叙事这些全都不玩,老老实实讲老冯的一个星期。摄影上,我不同意用任何广角镜头,人的视角该多少,摄像的视角就多少,俯拍追拍都不用,只用自然光,单一的平视视角。”真源无味,真水无香,就是这样一杯纯净的白开水,却征服了挑剔的评委,无声无息地夺走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也定格下了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乡土法治的隽永画面。
(一)隐喻,如此美好
影片中关于国徽的七处情节让笔者印象深刻。
第一处,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下乡办案的阿洛往马背上绑东西,一个说不上是什么日用品的大物件被他绑在了国徽上面,正好遮住了国徽,老冯非常生气,立刻将那个大物件重新安置了地方。
第二处,要开庭了,老冯张罗阿洛就地取材,将国徽挂在柴火垛上,吩咐上下左右校正国徽端正度的认真劲,带着些许骄傲。
第三处,夜宿摩梭老大妈家,由于阿洛疏忽,没有将国徽从马上卸下,半夜马被偷了,国徽也没了踪影,老冯跳脚大怒,痛批了阿洛,自己也像丢了魂似的局促不安,说出了“国徽丢了,还要啥子脸”的狠话。
第四处,国徽在草海里被发现了,老冯径直要去取回,全然忘了眼前的草海是一口要人命的血盆大嘴,要不是杨阿姨的及时劝阻,一场悲剧就要上演。
第五处,老冯请求摩梭族老乡想办法拿回国徽,大家询问国徽是金的、银的,还是铜的,铁的,老冯回答,就像摩梭人拜的佛那么重要。
第六处,摩梭族老乡们发挥智慧,卸下自家门板,首尾交替相连,踩在上面,走过草海,拿回了国徽,大呼“国徽请到了”,当时的夕阳映衬着高举国徽的族人,非常诗意。
第七处,失而复得的国徽被擦得锃亮,庄严地放置在笔直的木桩上,摩梭族人围着国徽欢快地跳起了民族舞蹈,而后一个个像供奉神灵般相继对国徽顶礼膜拜。
电影,常常被称作隐喻的艺术。在这部大多数人将其定位为主旋律的电影里,如果一定也要找到一个隐喻的载体,那么熠熠生辉代表着司法权威的国徽无疑是最佳答案。由于笔者不是电影学的内行,很难从专业角度做深入的剖析。有的看客批评最后第七处情节(即摩梭族人围着国徽欢快地跳舞)是对主旋律的逢迎,有故意、做作之嫌。对这样的判断,笔者不敢苟同。其实,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的受众背景不同,心境不同,那一帧帧影像折射在思想深处激发的火花必然也是形态各异。可作为基层法院的普通一员,怀揣法治理想的跋涉者,笔者和这天天抬头可见、住在心中的的国徽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我更愿意认为电影中这上述七处有关国徽的细节并不是导演刻意的安排,叙事的发展更像是一条自然恬静的小溪,不谈信仰、不谈理想,国徽的故事静静流淌,融合了阿洛精英文化和老冯乡土文化的沟壑,弥补了法律规定与村民公约之间的偏差,最终在美丽的民族舞蹈和虔诚的宗教膜拜中得到升华。
(二)传承,如此神奇
在这条路上奉献了几十年的老冯深谙当地民风习俗,他解决矛盾的方法看起来有些“不合法”,但服水土;初来乍到的大学毕业生阿洛胸怀司法理想、带着满腹的法律知识,办案以法条为唯一准则。
试想我们身边,何尝不是活跃着这样特色鲜明的两群人。“办完案件还得给你擦屁股”,爱护大于责备的嗔怪是否觉得耳熟?“杨阿姨走了,还有我”,向老前辈表决心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一想起来周身翻滚的热血还会再次澎湃。
故事在继续,由于办案理念的差异,更是因为缺乏实践经验的磨砺,阿洛对老冯的土办法很不理解,心中秉承的那种有些固执的维护法律神圣尊严的立场让他越来越不能自控,甚至全然不顾该有的对长者的尊重,公然和老冯叫板,两代司法工作者的冲突在办案过程中愈演愈烈。
矛盾在猪拱罐罐山(骨灰)案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受害方要求对方赔偿并做场法事,阿洛以诉求不合法且法律不支持迷信为由予以驳回,可这样简单的处理却差点引起了双方的一场械斗。最终老冯出马,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终于以赔偿一头猪了解了纠纷,而且没有“越境”,对做场法事的要求没有支持,真正做到了法律的归法律,宗教的归宗教。案件并没有到此为止,当事人主意的改变使得闹剧以老冯亲自去牵猪执行收尾,看着已不再年轻的老冯牵着猪满街乱跑,背影狼狈得有些可笑,阿洛实在想不通,心里反思着法官的形象,郁闷之极,终于爆发出了“你的脸面不值钱,衣服上的天平徽也不值钱呀”,“我都替你不好意思”这样的伤人的话语。
最终,老冯和阿洛在一场更激烈的争吵中不欢而散,直到影片的最后老冯因为打瞌睡坠落山崖牺牲,阿洛也没有再露面。这对在不长的共事中间或亲如父子的搭档怎能这样收场?不必难过,导演是不会留给大家这样的遗憾的。分别前夜,温暖的炭火旁,杨阿姨对老冯的一句“阿洛跟你年轻的时候好像哦”,胜似千言万语。电影无需再用胶卷展示阿洛会坚定地走在这条大山深处前辈们用生命开拓出的法治之路,真的不需要。
是呀,如果说亲属之间源于DNA的相似是生物遗传使然,那么两代法律人之间的相像又是什么力量的杰作?是同样的坚守,是岁月的打磨,抑或是不变的情怀,答案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在这里,传承,自然而然,如此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