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心术》与司法公开

  发布时间:2012-07-19 14:55:43


    前段时间,号称中国首部反映医患关系的电视剧《心术》火爆荧屏,同事之间也在反复讨论。周末在家休息,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把该剧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心术》讲述了江州市云山医院神经外科一群医护工作者的故事,他们每日面临生死考验,但又不断接受仁爱、仁心、仁术的熏陶与感染,不断体味人生百态,悲欢离合。

    《心术》的主题“信、望、爱”,在这个主题引导下,制片方通过放大患者与医生之间交流的细节,希望建立一个沟通、信任的良好医患关系。看到这里,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所从事的法官职业,法官和医生虽然职业不同,但是工作性质类似,他们都需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群众渡过难关,都需要面临因沟通不足而带来的误会、冲突。剧中的处理方式,也给我带来了启示:司法公开和普法宣传有助于沟通和理解。

    剧中关于医生与患者沟通有这样一个细节:黄菁菁(医生霍思邈的女朋友)的母亲因为肿瘤需要手术,术前,年轻医生郑艾平按正常程序进行了术前谈话,结果原本就非常担心的病人家属变得更加紧张。为了求证手术的安全性,黄菁菁恳请霍思邈将其带进手术室参观一下,剧中黄菁菁这样说:“就是因为对手术室门内的一切都不了解,才会觉得动手术是件很严重很恐怖的事情,也不放心把母亲交到医生的手里。”医生霍思邈将黄菁菁带进了手术室,看到正在进行的手术状态,她才彻底打消了疑虑,她说:“我心头舒服多了,我想如果我妈躺在这,我也能接受。”

    联系到我们工作实际,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很多当事人没有到过法院,更没有打过官司,不懂得举证规则、诉讼程序,对法律知之甚少,有些甚至受到不良思想影响,对法院审判产生质疑,怀疑法官会偏袒一方,不能公正处理案件,因此会从心理上对法官产生抵触心理,不接受法官任何意见和建议。尤其在民事审判实践中,时常会产生当事人不信任法官,调解工作无法推进的情况。例如最近在我院处理的一起因解除同居关系而引发的财产分割纠纷中,双方共同出资购买一套房产,准备结婚,但是由于特殊原因,两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男方起诉到法院要求确认房产属于个人财产,男方只按出资数额返还女方购房款。女方则主张依法分割房产。看到这样的争议,法官从双方利益出发,考虑调解结案,男方在稍微高于出资额的基础上返还女方购房款。可是不管法官怎样的解释,男方都无法理解法官的调解方案,坚持要求开庭判决。判决结果出来时,男方呆住了,原来根据法律规定,男方需要按照该套房产市场价值的一半支付给女方,远远高于法官当时的调解意见。

    试想,如果法官与当事人之间有良好的信任基础,此种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这与医患关系相比,有很大的相似性,因为群众不了解也就不理解,不理解更不信任,不信任就开展不好工作,医生看不好病、法官处理不好案件,群众更不了解医生、法官,这是个死循环。如果打破这个循环,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因此在了解与被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主动,要让法官和群众沟通更加地顺畅:

    首先就是加强宣传。针对中原区是老工业区,下岗职工多,困难群众多的特殊情况,我们应该在“亲民爱民”上下功夫。要通过巡回审判让法官走近群众、通过具体案例向群众直接宣传法制,真正让群众了解法庭审判程序,亲身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感受到司法的便民、为民,打消印象中打官司难和法官高高在上的感觉,拉近法官与群众的距离,塑造亲民形象。

    其次就是强化司法公开,以公开促公正。公平正义是人民法院事业的生命线,而公平源于公开,正义源于透明。面对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司法工作不断发展的新要求与新期待,要想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依托群众规范人民法院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维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就必须主动敞开自身神秘的大门,直面群众,切实推进司法公开,使各项审执工作在阳光下有序开展,以公开明诚意,以公开促发展,时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公众开放日活动、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庭审网络视频直播工作恰如一座公开透明的桥梁,无形中拉近了群众与法院的距离,增强了群众与法院的血肉联系,需要我们不断地强化与推进。

    最后就是要强化为民意识。法官与医生尽管行使着不同的社会职能,但他们的为民宗旨是完全相同的。人民法官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真心实意地多为当事人考虑,用群众认可的态度去倾听,用群众认可的方法去查清事实,用群众信服的方法解决纠纷。把人民时刻放在心里,就是要把群众当亲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