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没有禁止公民尤其是成年公民饮酒,只是限制或禁止公民饮酒后进行某些特定行为,如酒后驾驶。同样,法律也不禁止多人共饮。至于劝酒是否构成侵权,要看劝酒的具体情节。如果是非强制、礼节性劝饮,被敬酒者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就既不为法律所禁止,也为传统和风俗民情所接受。一般不宜将这种行为界定为侵权行为。
结合到酒驾后酿成交通事故,同饮酒友或同车人如果有以下两种情形之一,酒友或同车人应该担责:一是强迫性劝酒,如故意用话要挟、刺激对方喝酒,或者在对方已告知自己要开车,仍劝其喝酒的行为;二是明知对方已饮酒,对饮酒者没有彻底劝阻(驾驶人强行酒驾应立即报警)。
具体来说,一起吃饭喝酒的同车人,明知司机酒后驾驶车辆的情况下,却没有劝阻,以致发生交通事故产生赔偿纠纷。此时同车人没有尽到一般人所应尽的注意义务,即未对酒驾人违法行为予以有效的劝阻,对此存有一定的过错。也就是说同车人采取放任的态度,甚至存在侥幸心理,未尽到合理的提醒、注意、照顾之义务,没有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阻止饮酒人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反而搭乘醉酒人驾驶的机动车,同车人之行为属于自甘冒险的行为,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受到损害有过失。
同车人无论是否饮酒,均可以预见到酒驾的严重后果, 不加以制止甚至纵容,属于间接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该违法行为与酒驾酿成的交通事故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此时同车人的行为符合一般民事侵权构成要件,故应当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驾驶机动车去请客、陪客、参加集体活动饮酒繁多,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多。根据近年世界卫生组织交通事故调查显示,道路交通事故中大约有 50%~60%与酒后驾车有关。去年5月至今年5月,全国公安机关共查处酒后驾驶35.4万起。
搭乘饮酒人驾驶的机动车上路行驶,不仅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而且根据酒驾酿成的交通事故严重程度, 可能涉及违法犯罪触犯法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笔者者在此呼吁:珍惜生命,不酒驾,不乘坐饮酒人驾驶的车辆。
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坚决制止酒驾,发现酒驾请立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