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被告是一名拾荒中年妇女,温饱不保,被她骑车撞伤的两个农民工要求必须赔偿,小难案考量法官大智慧——

一场特殊的撤诉

  发布时间:2012-05-30 16:09:15


    5月29日刚上班,二七区法院接待室来了一位中年妇女,见到民一庭法官李世明就要下跪,大家急忙搀扶起这位眼泪汪汪的当事人。“让我跪下吧,我是没有赔偿能力的被告,只有下跪才能报答好法官,报答好法院……”。

    她叫郑秀云,今年43岁,是来自上蔡县杨集镇小付营村黄庄农民,当下无职业,准确说是一个在郑州的拾荒者。这次来法院,她想用古老淳朴的“礼仪”下跪报答法官对自己特殊照顾——以“零赔偿”让两个原告受害人满意撤诉。

    事情还得从来2012年3月21日这天下午说起。郑秀云拾荒归来,驾驶电动自行车沿大学南路由南向北行驶,走到一高铁桥南头,由于人多心急,与迎面而来的电动自行车相撞,造成对方搭乘人陈如性头部受伤缝补九针,伴有轻微脑震荡,同时造成对方电动车驾驶人郭志友鼻骨、眉骨、眼眶三处骨折至今无法正常上班。报警后,交警出了现场,于2012年4月1日作出交通事故故认定书,认定郑秀云承担全部责任,郭志友、陈如性无责任。事后方知,受伤的两位农民工陈如性来自福建省平和县,郭志友来自河南省杞县。

    因双方没有达成赔偿协议,两个受害人一纸诉状把郑秀云推上了二七区法院的被告席。案子很快转到了该院“十佳法官”李世明的手中,看了诉状后,他没有压根儿感觉到审理的难度。然而当他接待了前来的领诉状副本的被告郑秀云时,一下子感觉到了法官肩膀上的责任。

    提起被告郑秀云,在郑州以捡破烂为生,居无定所,并且和丈夫离异多年,自已一人带着孩子生活,日子非常困难。在此次事故中,在此次事故中,郑秀云左眼也受伤,但无钱进人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仅到私人诊所进行了简单的处理。被告连自己的生活尚且没有保证,更谈不上对两个原告进行赔偿了。

    面对被告的困境,轮到法官发愁了。这个事要说也真不大,原告陈如性起诉要5000元,另一个原告郭志友起诉要15000元,但对于温饱难保的被告郑秀云,不啻于天文数字。法官李世明深知,即使案件依法得到得到判决,被告也没有履行能力,二原告的合法权益亦得不到有效维护。

    夜深了,李世明还在办公室看着原告的诉状发愁。当他看到二原告那些皱皱巴巴医疗票据时,忽然心头一亮,原告都是农民工,能否走新农合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这条路呢?越是“疑难”案件,越能考量出法官的司法能力。

    第二天一上班,李世明就通知原告、被告到庭调解。果然不出所料,原告陈如性、郭志友分别在当地加入了新农合医疗保险。   李法官耐心向他们讲明,法院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给当事人一份公正的判决,而是最后医疗费负担的实际解决。被告生活艰难,基本无赔偿能力,二原告享受有当地医疗保险待遇,何不选择“第三方“即让医疗保险部门支付医疗费的绝大部分。按照法院卷宗管理规定,判决赔偿案件卷必须附有医疗票据的原件,这样,此案如果判决,就会因为手中没有票据原件而失去享受农村医疗保险待遇的条件。刚开始,二位农民工兄弟还一直坚持”打官司就是论输赢,靠法院撑腰维权获得赔偿”这个正确的“硬道理”,在李世明法官尽心尽责的多次“引导”下,淳朴的二原告经历了“想不通”到完全同意走新农合的好办法。

    5月26日,在李法官主持下,原告陈如性、郭志友申明大义,与被告郑秀云愉快达成关于本案“撤诉”的“调解协议”,二原告取回向他听提交的医疗票据,各自回家乡自行“理赔”(报销医疗费用),不再追究被告郑秀云的任何责任,李世明法官随时出具需要的证明手续。

    一场诉讼危机(存在较高级别的信访风险)被法官用高度负责的法律和政策智慧冰雪消融了,并且随着撤诉裁定被双方当事人满意接受送达真正的案结事了。

    人家原告既没有告错,又没有满足诉求就撤诉了,法官以“零赔偿”平息了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大祸端,法院和法官一切为人民群众着想的做法和精神,让郑秀云好几天过意不去,于是就出现本文开头的一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