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三年,他没时间装好一套婚房

——-记80后基层法院法官郑文文

  发布时间:2011-11-29 15:48:32


    【核心提示】

    2007年,164件;2008年,177件;2009年,273件;2010年,332件;2011年截止9月5日,收案401件,结案272件……(待更新)

这一连串简单的数字,代表了郑文文三年多来,用尽精力为之忙碌的事。

他是个80后,年轻的基层法院法官。可同学里面,就他的头发白,别人携妻带子,就他还没结婚。

    埋头审案的他,三年都没空装好一套婚房。

    半夜写判决书,出来溜达静心,保安还以为他是“精神病”。

    【记者体验】

    在“集贸市场”一样的法庭里,精力怎么都集中不起来

    上午八点半,河南商报记者准时来到郑州市金水区法院柳林派出法庭。而郑文文已经早早地坐在了办公室里,开始准备一天开庭的材料。

    “接案的时候卷很薄,只有几页纸。”郑文文拿着手中的一份起诉书,然后又指向柜子里的一叠一寸多厚的文件,“那是结过案的。厚了,问题却解决了。”案卷厚薄的变化很直观的就能为人所见,但每一叠厚厚的结案卷里包含的却都是法官看不见的心力和汗水。和郑文文一起体验基层法官工作的一天里,河南商报记者就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辛苦。

    上午九点整准时开始审理一个案子。直到九点三十三分,被告才姗姗来迟。不懂法也不请律师,被告自己来开庭,他甚至没有提前百度一下相关法律知识,不理不睬也不积极配合。记者只好在郑文文的指导下先给被告讲解开庭流程和相关常识。

    上午十点十四分,第二个庭开始。好不容易原告被告都到齐了,糟糕的开庭环境却让记者怎么都静不下心来听双方的陈述。原来,由于派出法庭设在郑州市金水区庙李镇政府楼内,办公条件十分的拥挤和简陋。郑文文开庭的所谓法庭不过是在书记员的办公室里隔开的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

    外面办公室里,当事人的争论声、走道里其他办事人员的吆喝声、来回走动和开关门的杂声,声声入耳。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下,记者始终无法集中精力。难怪来之前就听说派出法庭简直是个“集贸市场”,又乱又忙。

    上午十一点二十五分,第三个庭开始。双方因为两千块钱的数额始终达不成一致意见。记者左劝右劝,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将近一点,双方勉强同意再郑文文的主持下再碰面调解一次。

    “这还只是一上午,三个案子,还有半天呢。”饥肠辘辘的记者中午一点才吃上饭,郑文文的脸上却连一丝疲惫也不见。

    【他的价值】

    他的婚房,三年也没装修好

    四百起案件,只靠一年两百多个工作日,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在每天八小时工作时间外挤时间,所以郑文文总是写判决书写到晚上十点。

    郑文文记得曾有一个同事,上班仅仅两星期,就辞职不干了。后来问他原因,他说,案件那么多,干的比牛还累,我不想我的后半生就这么度过。

为了忙工作,郑文文把婚期一推再推,婚房三年都没有装修好。

    老朋友总说“你的工作那么累,每次同学聚会就缺你,你的案件又那么难办,就你的头白,我们都是携妻带子,就你还没结婚……”关切的话,也使郑文文感动,但想了想,他觉得自己的能力也就这么大,自己的价值也只能体现在这些又多又难办的案件上了。

    郑文文说,母亲经常抚摸着自己灰白的头发说:好好干,孩子;慢慢来,别急,别抱怨太多……

    半夜还在写判决书,保安以为他是“精神病”

    “我现在每天追求的目标就是每年这几百起案件,都办完了,不留一件。”郑文文说,每年四百件案件,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紧张得使人喘不过气的工作,在看到同龄人在悠闲的工作环境中度过时他也彷徨过,在当事人误解并当面辱骂时他也气馁过,但他坚持下来了。他一遍遍地告诉自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忍得住诱惑,也要受得了冷嘲热讽。

    在郑文文看来,“超脱事外,出门忘事”是最好的境界。白天开庭,接待当事人,只有晚上下班后他才能静下心来写判决书,思考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有一天晚上10点多,保安看到他围绕办公楼游荡好多圈,问他干啥呢,他说,判决书写累了,院子里走走。保安笑了笑说“还以为你是个精神病哩”,郑文文也无言地笑了。

    在安静的夜里,人往往比较感性。郑文文会因为原告的悲惨遭遇而怜悯心痛,也会因为被告的欺诈隐瞒而义愤填膺。“但十点走出办公室之后一定要把这些情绪留在办公室,一定不要带回家,要不然又是一个彻夜难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