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的法院干警,每天法院——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周而复始已经几十个春秋;他是一位法院的信访工作者,常年工作在信访的第一线;他没有轰动的业绩,立足本职岗位,扎根在复杂的环境中,用他的朴实、勤勉、奉献,赢得群众的赞誉、同事的钦佩、领导的赏识。他就是立案二庭的老信访工作者、老共产党员——葛新春。
群众说:他是我们的贴心人
众所周知,信访接待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关系到人民法院公正形象的维护,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尤其是作为拥有近8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各种纠纷纷繁复杂,社会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棘手事务在有关部门都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最终绝大多数都转向法院,信访工作更是一个与当事人接触最多、最累、最繁琐,但却最需要热情与耐心的工作。在长期的信访接待中,葛新春深深地懂得,“法院信访无小事”,他经常想:我所处理的无数信访案件中的一个,很可能就是当事人这辈子中唯一的一件,如果我处理好了,对他的整个人生和家庭或许都有帮助。所以他会热心的接待每一位上访群众,耐心的倾听每位上访群众的讲诉,真心的解决每一个涉案问题。
在化解一个反应执行案件久拖不决的信访案件中,由于被执行人确实无房产和银行存款等有形财产可供查封,而且被执行人其长期不在家中居住,也无法查找到其下落,故致使上访人的债务长期得不到清偿。在此压力下上访人来中院立案二庭时,态度非常的激动,一进门就对着葛新春大吼大叫,又哭又闹,并不停的对其进行推搡,但葛新春却不温不火,以“柔”克“刚”,尽量让其先吐出心中的不快,等上访人的心情平静下来了,再仔细询问,再得知详细的案情之后,并了解到上访人家中经济也确实十分的困难,在该案件执行不能的情况下,为切实维护李春霞的合法权益,解决其实际困难,确保社会稳定,葛新春开始尽力做案外工作,于政府部门积极沟通协调,最终为上访人争取到了司法救助,当事人在接到该救助款后感动的放声大哭,并表示对该案执行不再上访。
总结多年的接访经验,葛新春根据不同上访人心理,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自己的接访策略:对“粗暴”型的,以静制动,做听众;对“哭闹”型的,一杯热茶、一张笑脸,充当“亲友团”;对“叫骂”型的,勇于忍受,甘做“出气筒”;对强词夺理,“别有用心型”的,据理力争,维护法律尊严。
葛新春经常告诉身边的人说:群众上访是因为有心身要向党和法院倾诉,是群众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法院的表现,作为党风建设的一线窗口,信访工作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我们更要身体力行的践行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切切实实的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他自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凡是负责人的共产党员都不应该怕上访,共产党员怕见群众那是天大的笑话。”正是这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理念,葛新春在从事信访工作的十几年里,先后接待了上访群众近万人次,全心身的为群众解难、为法院分忧,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疑难问题。被群众称为“百姓的贴心人”。很多上访群众更是充满感情的说:有困难还是得找党,找法院,如果党的干部都像葛新春一样该多好啊。
他自己说:我是人民的公仆
信访工作岗位没有鲜花簇拥的热烈,也没有英雄凯旋的辉煌,每天面对的是投诉电话、人民来信、上访群众等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葛新春说,为群众多奉献一点爱心,社会就会增添一份安宁,更能为党赢得一片民心。于是每天他都是最早来到法院,最晚离开。 多年来,在人手少,涉法涉诉化解任务重的情况下,多次冒着酷暑,顶着严寒为上访群众奔波,经常为劝返集访群众连续工作很长时间;经常深入到事发现场,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工作更是常事;特别是在国家和省、市重大活动期间,进京带人、会场值班、车站劝返以及赴京参加劝访组工作。他始终坚守岗位,认真工作。工作的繁忙,使她无暇顾及家人。但他却以真诚的服务、热情的态度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办案精神诠释了人民法官公正为民的文明形象。
党员,不仅仅是一个身份,而且是一种方向,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生活带来福利。他们能用自己最平凡的行动讴歌着共产党员的灵魂,树立着共产党员的形象。葛新春就是我身边平凡而又伟大的共产党员中的一个。虽然没有像焦裕禄、任长霞那样壮烈光辉的事迹,但他一样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深情,用他朴实无华的言行把“共产党员”写在天地之间、写在百姓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