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80后”,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年轻”、“叛逆”、“自信”、“张扬”、“抗压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一系列的字眼。然而,作为一名“80后”的年轻人,刘向科身上却少有“80后”的浮躁,从09年部队转业进入郑州中院立案二庭专职从事信访工作以来,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通过自己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工作,成功实现了从一个毫无接访经验的“愣头青”成长为信访业务骨干的快速跨越。
学习,让他能力凸显
信访工作的艰辛,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到。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就必须具备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刚到信访口的时候,刘向科完全是个“外行”。由于信访部门人员紧张,其他同事也都很忙,刚接手的工作,有很多都需要自己摸索,有时被一些琐事折腾得焦头烂额。尤其是想让那些憋着一肚子委屈、不满和怨恨的上访者满意离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来访者一进门,不问青红皂白,就冲着他大吼大叫,张口就是“你们法院如何如何”,闭口就是“你们不解决问题我就找领导去”,甚至有的还出言不逊。刚开始的时候,他常常气得鼻子直发酸,有时甚至想一走了之。经历了几次之后,他逐渐的冷静下来,换个角度站在当事人的立场想一想:凡是来访的,都是自认为有理有委屈的,他们对法院和法官有偏见,作为信访接待工作人员要有度量,不能斤斤计较,应该耐心听进去。这样想后,他总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无论来访者怎么闹,他总是不愠不火,等他们能够冷静下来了,再细心询问答复,很多的上访者在不知不觉间都被他说服了。
爱心,让他乐于付出
要想做好信访工作仅靠工作方法和技巧还是不够的,信访干部还要常怀一颗感恩的爱民之心。今年夏天,为了解决一位当事人的劳动保险问题,刘向科冒着38度的高温,连续几天带着当事人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去协调,让当事人非常的感动,并在这当中逐渐的消除了对法院和法官的误会和抵触情绪。有一次,一位来访的老大爷,生活十分的困难,到法院的时候,还饿着肚子饭也没吃,刘向科立即出去买了午饭和水。等到大爷吃饱了,详细询问了情况之后,发现他的案件并不属于法院处理范围,刘向科又帮忙打电话找相关单位咨询,然后耐心的告诉他的事情该如何解决。老人临走时,刘向科又从自己身上掏出50块钱给他,让老人注意安全,打车回去。就在前不久,他更是为了一件久拖了十几年的债务纠纷能够尽早的解决,不停地奔走在基层法院、当事人和中院立案庭中间,由于案件情况特殊,他同基层法院和立案一庭的同事多次协调,为当事人开辟了快速立案通道,让案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了二审程序,当事人对他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都非常的满意,拉着他的手不停的说“感谢中级法院,感谢刘法官”。
责任,让他的价值观得到锤炼
有人说,人活着的价值就是被人需要,为了这个“被需要”,刘向科经常是为了当事人的事情饭也顾不上吃,一整天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很多时候为了处理好上访人的一个涉诉信访案件,他会早早的来到办公室,直到晚上8、9点才离开,周末、节假日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如今,“白+黑”、“5+2”的工作模式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常态。其实,他也有年过六旬的双亲需要照顾,其实他也有不满三岁的稚儿需要陪伴,可他没有因此而抱怨,因为他深知信访工作一头挑的是党和政府的重托,一头挑的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所以他始终怀着对信访工作的满腔热情,怀着对来访群众的深厚感情,积极投身到涉诉信访工作中。尤其是今年以来,涉诉信访工作专项活动较多,中央、省、市相关部门共交办涉诉信访案件960余件,刘向科对上级交办的每一起案件,从甄别、交办、督办、审核结案材料到报送结案报告,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做到了“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并因此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受到了市委政法委的通报表彰。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事,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成。”这是李大钊的一句格言,刘向科经常用这句话时刻激励自己:认真处理好手边的每一个涉法涉诉上访案件,尽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司法正义的光辉普照在每个人的身上。在法院工作的这几年里,他就是这样,在平凡的信访岗位上坚守着自己不平凡的誓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