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一片温情化冰心

——记荥阳市人民法院崔庙法庭

  发布时间:2011-10-26 11:26:49



    “太感谢法官了,你们的调解工作真是做到家了,我们接受调解!”当事人朱占山激动地说。这是10月22日,笔者在河南省荥阳市人民法院崔庙法庭目睹法官调解一起民事赔偿案件的情景。据统计,今年以来崔庙法庭共受理案件175件,审结150件,调解撤诉结案114件,该庭案件调解撤诉率达76%,无一案件上诉、申诉、上访,为辖区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八年积怨一朝解

家住架子沟村的孙家两兄弟,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惹上一场官司。原来,他们的房屋到村主干道没有通道,兄弟二人就在自己屋前的承包责任田里开了一条通道。不曾想,到了2003年新一轮土地承包时,本村村民刘某承包了这片地。刘某认为孙家两兄弟的便道侵占了他的利益,要求他们“退路还田”。孙家兄弟却认为,若挖掉通道,他们的出行将受到影响,因此坚决不同意挖路。双方就此争执了整整8年。2011年春节后,刘某强行将通道挖除。孙家兄弟看到后,就将大量石块掷到刘某的田里,使刘某的麦田无法正常施肥。双方相持不下,剑拔弩张。后来刘某诉至崔庙法庭,要求解决纠纷。法庭随即受理此案,但按正常的诉讼程序,被告有15天的答辩期限。而这期间双方的矛盾还可能进一步激化。为尽早解决双方纠纷,不延误农时。法庭法官驱车21公里,来到当事人家里进行庭前调解。法官有理有据的调解,促使双方终于达成一致:刘某同意孙家兄弟继续使用那条通道,孙家兄弟则对刘某在承包期限内的土地损失给予适当补偿。8年的积怨一朝化解。

    真情打动子女心

关顶村82岁的村民杨改妞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膝下有三子一女,老了竟无人赡养。四个子女对赡养母亲一事互相推诿:在老家的老二和老三说,他们已经轮流赡养了母亲10年,轮也轮到老大赡养了。在城里工作的大儿子却认为,自己在外工作无法对母亲进行赡养,而且他每年都寄钱给母亲,也算尽到了赡养义务。女儿则认为自己是出嫁的人了,在农村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按习俗是不用赡养父母的。四个子女对母亲的赡养问题各执一词,把年迈的母亲晾在一边。

庭长吴永青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带领一名法官前往杨改妞家,对此案受理口头起诉,当场予以立案,同时逐个找她的儿女进行交心,指出老人四个儿女拒不赡养老人的行为不仅有悖于社会公德,而且违反了宪法和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属违法行为。经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四被告认识到了自己错误,老人的三个儿子和女儿与老人达成了赡养协议:鉴于目前老人身体硬朗,愿意独立生活,三个儿子每人每月支付老人200元生活费。调解结案后,法庭还对此案进行了跟踪回访。法官孙先兴还为老人添置了一套燃气炉具,方便老人的生活。满脸皱纹的杨改妞噙着泪花说:“崔庙法庭就像我的亲人一样靠得住啊。”

    假日调解促和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活动频繁,不少案件当事人在工作日期间到法庭有诸多不便,该庭想当事人所想,经常放弃假日休息时间,到当事人家中调解案件。

80岁高龄的高某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属纠纷,与养儿媳一直闹到法庭。今年3月12日,法庭利用假日休息时间,邀请当事人亲属及村组干部一起到其家中调解案件。在高某家中,法官对高某的儿媳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随后,对双方争议的土地面积重新丈量、协调分歧。经过一晌午的调解,最终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老人对案件的处理结果非常满意,握着法官赵晖的手,激动得老泪纵横……

在今年初崔庙镇一次综治例会上,法庭法官了解到有一件令治保主任头疼的纠纷:元月3日,刘某到女婿家走亲戚,顺便给外孙女儿买了两根甘蔗。路过女儿邻居家时,不小心甘蔗碰到门上发出声响,惊吓了邻居家刚产过小狗的母狗,他的右脚脖被母狗咬了一口。女婿送他去打了防疫针,以为就没事了。不想,过后伤口一直溃烂,女婿就去找狗的主人理论。狗的主人说,先去治疗,医药费最后一起算。这一治疗共花了1200多元,女婿找狗的主人要钱时,狗的主人却说,我家的狗从不咬人,是他先惊吓了狗,狗才咬了他,因此这医药费不能全部由我出,一家分一半。双方争执不休,女婿说:“你赔900元,一分不能少。”狗的主人说:“我赔600元,一分也不能再多。”双方都将话说绝了,谁也不让谁,村干部多次调解都没用。

    法庭受理此案后, 10月22日,法官放弃休息到当事人家中和风细雨阐释法律,分清是非,晓以利害。指出饲养动物对他人造成伤害,主人应承担赔偿责任。最后双方都做了退让,接受法庭意见,狗主人赔偿800元。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