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风靡全国的豫剧《朝阳沟》讲述了知识青年栓宝和银环的爱情故事,银环和栓宝是高中同学,两人相爱。银环出生在城市,栓宝家在农村山区,围绕着银环下乡生产和生活的主题展开了剧情。其中的许多经典台词被广为传唱,“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农村是青年人广阔天地,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这与时下蜗居在都市一角里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青春何处安放是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选择,现在还清醒的记得自己十年前的思想斗争。去大城市奋斗和拼搏是一种潮流,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糊里糊涂就随着人流去了北京。为了能够选择更好的工作,象现在的蚁族们一样,蜗居在清华大学的边缘,为考研做准备。经历了前辈们的调教,看到了北京每年都要来临的沙尘暴,厌倦了城市交通的拥挤与疲惫。下定决心,毅然放弃考研的机会,回到家乡安然的工作。时隔多年,每每遇到北京回家探亲的故友,不自觉的与其幸福指数相比,发现自己的选择并没有错。虽然个人拥有的财富有着天壤之别,但为了生存所投入的财富价值也是相差甚远。小城市里有着大量的空闲时间来调理生活,而大都市里这些时间都用在了匆忙赶路的脚步上。
有时候也在怀疑是不是个人能力的有限,而让我对大城市生活的向往慢慢沦落。看看每天坐在电脑旁接收的资讯和笔耕不辍结下的硕果,不禁吟唱“全村人看在眼,喜在心里,都说你工作肯干,热情积极,你应该更严格,要求自己,为建设新山区,要坚定不移”。大城市理所当然是社会精英们汇集的场所,如果不能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又不愿意做一个新时代的银环,那只有蜗居在蚁族里等待机会。
做一个新时代的银环,并非真的要和银环一样去嫁到农村,选择到接近农村适合自己发展和工作的区域生活。在五十年代栓宝的母亲就唱“千年的荒山栽上树,万年的荒地流成河,别说俺山高路又远,俺今年已经通汽车。”国家在提出新农村建设后,农村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互联网、私家车、巨大的商业空间、完善的社会保障都在农村遍地开花。大城市里更多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小县城里则有无可比拟的舒适与自然。在都市里生活时间长的人,利用节假日不顾旅途的劳累也要到农村走上一走,找个正宗的农家乐吃上一顿,这足以证明农村与小县城的环境更加适宜于人们的生活。
选择到农村大干一场的青年,不可避免要经历银环一样的思想斗争。许多在法院工作的青年因为考取了司法资格而辞职,重新投入到大城市的律师队伍中,那些基层法院又急需有志青年开拓一番事业。社会对有志青年需要的价值,对比于个体对自身生存环境需要的价值,哪一个更重要呢?充分理解了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答案不言自明。
在偏远地区的基层法院,一线法官由于掌握法律知识的专业性,比发达城市的法官又多了一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发达城市里,完善的社会机构发挥着宣传法制知识的职能,而在那些山村里法官们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向周围的群众宣讲着社会规则,从另一个意义看,农村相对于城市更需要普法,农村也是青年法官们能够有所作为的大舞台。偏远地区的法官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与热爱,已经把工作情感深深的扎根在这里,或许是对邻里乡情的熟知,已经习惯了走村串巷的工作模式。这里有大山的呼唤,还有清澈的流水与风景,正在城里人节假日走进乡村呼吸新鲜空气时,我们可以在田间地头自豪的做个深呼吸,因为这样的风景随时就在身边。当家长里短的事在这里定纷止争时,那矛盾的化解不因事情大小而庸俗,当在神圣的岗位上落下法槌据理裁判时,那头顶国徽也不因地区的偏远而失色。
新时代赋予了青年法官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即使是法院审判业务以外的事务,我们的付出与收获也是共和国法治进程的宝贵实践经验。在主张社会管理方式创新与能动司法的今天,农村的法治环境与经营模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现代司法改革需要根植的现实土壤。如果不对这些现状进行实地的了解,而是仅仅坐在大城市的学校、办公室学习着国外的先进经验,然后主观臆断的形成某种结论性意见,最终这种逻辑推理得来的结果也会在现实中出现水土不服的效应。扎根基层、立足实际,历来就是获得第一手经验材料的最好方式,带着思想深入地融入进综治工作的实际,针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综合运用法院工作优势,稳妥地化解社会矛盾,这才是青年法官在综治工作中有所作为的便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