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从一起案例谈我国该不该设立见危不救罪

  发布时间:2011-07-07 10:54:21


    据新华社报道,任凭15岁的少女在李文凯的出租车内遭强暴,出租车司机李文凯却“见危不救”。此事被社会议论称为“冷漠的哥”事件。许多办案人员对记者说:我们想通过报纸问问这位司机,面对危难者的求救,你为何居然如此无动于衷?你的良知和同情何在?

    对此案件的发生,司法机关起初只以涉嫌强奸罪批准逮捕了实施强奸行为的男乘客李某,而并未涉及那位冷漠的出租车司机。原因是除了其他证据不足和线索太少外,认为这位司机是见危不救,而见危不救行为因为不属于刑法调整的范围而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那么,见危不救究竟能否作为罪行立法?笔者谈谈如下意见。

    说法三:我国该不该设立见死不救罪?

    本案司机李文凯的行为可以说是典型的见危不救。所谓见危不救,是指眼见他人陷入险境,自己有责任救助或有能力救助而袖手旁观的行为,它通常被看作是社会道德的恶行而受到谴责。所以,只要了解本案的公民几乎都有一致要求国家设立见危不救罪的强烈愿望。其实,见危不救罪在我国已喊了多年,但是至目前为止该罪并未出台。未出台的原因主要是对此问题有肯定与否定的激烈争议:肯定者认为,见危不救涉及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安全和利益,如果对此行为不以罪处罚,势必影响社会道德的良好发扬,也势必会对犯罪行为助纣为孽。再说,国外的法国、德国、西班牙和奥地利等已有此罪可以借鉴。比如《法国刑法典》规定:“任何人能立即采取行动阻止侵犯他人人身之重罪或轻罪发生,这样做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并无危险,而故意放弃采取此种行动的,处5年监禁并科50万法郎罚金。”“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前款同样之刑罚。”“任何人故意不采取或故意不唤起能够抗击危及人们安全之灾难的措施,且该措施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的,处2年监禁并科20万法郎罚金。”而反对者则认为,如果以法律手段来强制见危不救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见危不救恰恰属于道德问题,是公民自愿行为,而不是法律的强制行为。这是其一;其二,认为法不是万能的,不要光看到法律保护合法权益这一有益的方面,而忽视了法律可怕的那一面:即国家的强制力。也就是说,本来此种行为可以用议论来谴责,可以让“失态者”在看守所和监狱之外反省、自责和坐立不安。然而,将此行为上升为法律后,那就可能让当事人遭拘留、逮捕、判刑和坐监,这有可能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容易造成无辜者受伤害。比如小孩落水后,一个人看到的话,且不会游泳不能施救,是否孩子淹死后要追究看到这个人的法律责任?假如一大群人看到都袖手旁观的话,是否全部都要究竟法律责任?第四,如果法律规定此罪只能起到纸上谈兵的作用。虽然国外有刑法规定了这个罪名,但据说在操作中没有具体标准或虽有标准却很模糊,现在是我国刑法理论界批判的对象。

    以笔者之见,在当前条件不成熟情的情况下,见危不救罪还是不宜出台。但是,在出台前,鉴于此行为关系到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风尚,让大家勇于和敢于自觉地与不良思想和道德观念作斗争。对见义勇为行为要舍得给予大力表彰和物质奖励,以此为见危不救罪的出台创造条件。

    说法一:不懂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很容易陷入犯罪泥潭

    董建彪(郑州市上街区检察院检察官):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上述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们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而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

    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行为规范,其内容是互相渗透的。二者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社会秩序安定,人际关系和谐,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幸福。但是,二者又有如下区别:

    一是产生的条件和发展归宿不同。道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同步形成,它的归宿,也就是它发展到的底线是形成法律。而法律则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且归宿是阶级的消亡;二是表现形式不同。道德的内容主要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表现于人们的言行上。而法律是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三是执行的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人们的修养和道德信念来维护。而法律则主要是靠全体公民自觉遵守来执行,同时也要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四是体系结构不同。道德在体系结构上不严谨,表现形式上较分散,比如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等。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不同的位阶和效力;五是制裁的方式不同。不良道德行为的后果,只能靠思想和舆论来谴责,是一种“软约束”。而违法犯罪的后果要按明确的规定来处罚,是一种硬性制裁。

    懂得道德和法律,以及懂得二者的关系很重要。因为只有知道丑与恶的道德内容,知道道德底线紧紧与硬性规定的法律相连,才能注重和制控自己的行为,避免走上犯罪道路。本案司机李文凯如果思想中有上述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不至于走到如今的地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