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优秀的集体——全国模范法院,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集体一等功;
这是一个创新的集体——全国法院系统首家试行先例判决制度,首家取消法院裁判文书“校对章”;首家推行民主化、立体化管理;
这里有一个全国法院第一个走上清华大学讲坛的基层院长李广湖——在法院工作17年,任基层法院院长近十年,先后在全国法院系统创造了8个全国法院系统第一:为解决群众告状难推出的“便民诉讼绿色通道”,解决执行难推出的“公告限制恶意赖债者高消费”的执行举措;弥补法院审判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提高审判质量推出的“专家陪审制度”;提醒当事人申请执行期限和诉讼风险推出的“法官寄语”;帮助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推出的“口头立案制度”;展示法院形象提高裁判文书质量推出的裁判文书制作改革等在全国法院均创首家。
这就是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一个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业绩的先进集体。
不变的信念——司法为民
“服务群众,让人民满意”,是中原区法院长期坚持的工作目标,本着这一目标,中原区法院推出多项举措并加以实施。
——拓宽立案渠道,敞开立案大门。在中原区法院,对伤残军人和文化程度偏低或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实行口头立案和上门立案,并依法缓、 减、 免交诉讼费,对外地当事人实行电话传真和邮件立案。只要符合规定,远在外地的当事人,一个邮件、 一个传真,甚至一个电话,就可以迅速立案。方便快捷的立案方式,最大限度的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讼累。
辖区内的李老汉,由于5个子女因家务琐事闹矛盾谁都不尽赡养义务,老汉吃饭没米面,看病没有钱。经村委会多次调解无效的情况下,李老汉跑到法院要告他的子女。负责接待的法官听老人把事情的经过讲述了一遍,并完整的记了下来,老人一杯水还没有喝完,立案手续已经办好了。法官们还为李老汉凑了200元钱,让他解决燃眉之急。李老汉百感交际,手颤抖了,眼圈红了……。半个多月后,巡回法庭又来到李老汉所在村,现场开庭。法官们的举动不仅深深感动了李老汉,也感动了他的子女们,庭末开始李老汉的子女们就与老人达成了协议,并给了老人半年的生活费。参加旁听的村民们对法院的作法交口称赞。中原区人大为表示对中原区法院的满意,专门在《河南法制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颂扬中原区法院。
——实行首问负责制,方便群众诉讼。过去,群众反映最多是“告状难”、“执行难”,中原区法院在立案庭、执行庭分别设立接待室,专门听取群众这方面的反映。接待室实行轮流值班制度,分别由立案庭、执行庭的法官担任每天的值班。值班人员接待的当事人反映的问题,不论是自己办的案件,还是他人办的案件,一律进行登记,一人一表。是自己工作范围的事情,办理结果直接与来访群众见面。如果是其他法官工作范围的事情当面交接清楚,如果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交接,接待人员报庭长批准后直接办理。
去年大年二十三,河南南阳市社旗县城区农村信用社得知逃避债务的被执行人在北京出现,派人匆匆从南阳社旗县赶到中原区法院执行庭,找承办其案件的法官要求立即恢复执行,巧遇这位法官因公腿部骨折没有上班,接待当事人的值班法官十分理解当事人的急切的心情,立即把情况向庭长作了汇报后,顾不上春节将至,连夜赶往北京,冒着严寒守候5昼夜,终于抓获逃避债务的被执行人,使得10万元标的额的案件一次执行完毕,给当事人过好佳节送上了一份厚礼,执行案件的法官回到家时,已经是大年除夕,面对妻子包含泪水的双眼,执行人员仅有的是浑身的疲惫和内心对家庭的愧疚。
不竭的动力——司法改革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中原区法院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推行先例判决制度。由于法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法律的理解与适用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审判实践中常出现相同或类似的案件,特别是复杂疑难案件同案不同判的结果,影响了法院的公正形象。如何实现司法统一,维护司法公正,便成了中原区法院研究的首要课题。中原区法院从一线法官收集整理既往生效判决,供审理同类案件时自我参照、提高审判效率的习惯做法中发现线索,受到启发,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从“非以破律,例以辅律”的原则出发,以统一司法理念、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指导同类案件审理为目的,建立了先例判决制度。一时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上百家媒体、一千多个网站对中原区法院的先例判决进行了报道,在司法理论界和法院系统引起震动,也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先例判决的实行,还了法律的一个公正,还了法官的一个清白,还了当事人一个明白。实行先例判决以来,该院召开审委会的次数比过去下降了50%,研究个案下降了80%,上诉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李道民院长到中原区法官视察工作,听取了关于先例判决的汇报后,十分满意,评价这项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建立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去年初,中原区法院在中原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与辖区的民间调解组织建立了联系,所有中层干部都有自己的固定联系点,定期对民调员进行培训,加强对民调组织的指导。4月中旬,辖区一大型企业对其社区进行改造,已习惯原有生活环境的部分住户拒不搬迁,并扬言准备上访。导致企业社区改造工程停滞,企业准备通过诉讼解决纠纷。该企业社区的民调组织将这一情况向法院进行了报告,负责该企业社区民调组织的法官抓住有利时机与民调员一道在施工现场开展法制宣传,向个别比较固执的住户明确拒不搬迁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最终说服所有住户愉快搬迁。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通过诉讼解决,既浪费司法资源,又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如果由民调组织加以解决,既消除当事人双方的对立情绪,又化解了矛盾,促进了稳定。去年以来,在中原区法院辖区内类似的事情已经有三起,最多的一起涉及住户800多个,都是法院指导民调组织妥善解决纷争的。该院的做法受到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让裁判文书成为公正的载体。法律文书要讲理,同时要美观,让法律文书成为体现案件质量的载体,成为公正的载体,成为代表法院形象的载体。中原区法院各业务庭制作的裁判文书在盖章之前,由院办公室专人进行形式审查,内容包括原件与本件是否一致,是否符合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文书样式》,有无错别字或多字、漏字、漏句,是否按规定使用标点符号和数字,有无颠倒原被告位置现象等。如果发现错误,按照院里的规定进行处理,按发现错误之处的数量进行计算;如果院办公室在审查时对裁判文书的错误之处没有查出,那么在后来卷宗评查过程中被发现或当事人发现的,将按规定对院办公室加倍处罚。去年以来,中原区法院制作的上万份法律文书,无一个错别字,无一处改动,无一处校对章,法律文书的质量大大提高。去年3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建《河南省法院网》后,网上首批15个优秀裁判文书全是中原区法院的,充分展示了中原区法院的司法水平。
不懈的追求——法官职业化
法官职业化,首先应该是专业化。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司法技能是实现法官职业化的前题和基础。去年以来,中原区法院对法官职业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培养法官现代司法理念。从2002年初开始,中原区法院设立了《法学论坛》,为干警讨论疑难案件、评析裁判文书、讨论法学课题、展示自我提供阵地。《法学论坛》邀请专家学者或有丰富审判经验和较富理论水平的本院法官登台授课,学习探讨新的法律适用问题,讲授具有前瞻性的法学理论,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促进了法官现代司法理念的形成,也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司法理论水平的法官。中原区法院在“调查研究年”活动中,共完成7个调研课题,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显示了中原区法院的法官较高的理论素养。李广湖院长应邀先后参加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的学术交流,作为唯一一位走上清华大学讲台的基层法官,他博学多才,富有趣味的演讲,赢得师生们的阵阵掌声,树立了基层法院的法官崭新的良好形象。
——建立法官专业咨询小组。2002年4月,中原区法院建立法官专业咨询小组,他们挑选审判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中青年法官,成立了民商、刑事、行政三个法官专业咨询小组,对合议庭合议后仍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疑难复杂案件,在提交审委会研究决定前进行讨论把关,提出法律适用方面的咨询性意见。法官专业咨询小组通过对一件件疑难复杂案件的讨论,激发了法官钻研业务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法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不断提高。
——实行实体法官、程序法官分工负责制。中原区法院把合议庭成员分为审判长、实体法官、程序法官。审判长负责案件总体质量,实体法官主要负责案件的实体问题的处理,程序法官主要是办理程序方面的事项。实体错误的,由审判长和实体法官承担责任;程序错误的,由审判长和程序法官承担责任。这样,使得实体法官和程序法官的工作范围变得清楚,责任承担愈加明确具体,避免了办案人员相互间的推诿扯皮的现象,他们都在各自工作的范围内,行使权力,承担责任。避免了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之间的相互干扰,使法官能够集中自己有限的精力,来办好自己的工作。
成功的力作——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是中原区法院长期坚持的工作目标。该院把教育管理作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警素质的重要保障,建立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科学的司法行政管理体制,以教育树立先进,以管理鞭策落后,使教育和管理相得益彰,激活了教育管理模式,有力的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中原区法院实行民主化管理。该院新的管理制度,摒弃了过去的抓目标管理实施的弊端,形成干警自主管理 相互监督的新机制。新的管理机制,由各庭 、处 、室、 队各选派一名干警代表作为成员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正 副组长,每两个月有考核小组对目标管理内容,按《年度责任目标实施细则》进行一次统一考核。每次考核,人均分为第一、 二名的部门,给予奖励;倒数第一、 二名的部门,给予处罚。人均分前两名的部门,成为该次考核的优胜庭室。新的内部管理机制,引入了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各部门相互竞争、 相互监督,奖优罚劣、 奖勤罚懒,大大提高了干警自我管理 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增强了广大干警的团队精神和形象意识。
中原区法院坚持中层领导干部考核制度。按照该院《关于干部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每半年对中层领导干部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分综合评议和目标考核两种方式。综合评议由全院干警从德、 能、 勤、 绩、 廉五个方面对中层领导干部评议打分。评议结果90分以上的,予以通报表扬;评议结果70分以下的,予以诚免谈话;评议结果60分以下或因评议结果被连续两次诫勉谈话的,按有关程序予以免职或提请免职。目标考核随目标管理一同进行,对其所在部门的工作每两个月考核一次。两次目标考核为最后一名的部门中层正、副职,按有关程序以免职或提请免职。考核制度实施以来,增加了中层领导干部的压力,也激发他们的动力。现在,中层领导干部聚精会神抓工作,一心一意办好案,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几年来,在人员基本不变而受理案件数量大幅上升的情况下,诉讼结案率保持在97%以上。1999年以来,中原区法院连续被河南省委政法委评为全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1999年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双争”活动先进法院并荣立集体二等功,2000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并荣立集体一等功,2002年荣立集体二等功,2003年12月,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模范法院称号,用实际行动为国徽争光添彩。
责编/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