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只知更鸟》作为一部影片早已被许多高校列为必看的法学教育题材,初涉法务的学生们就像电影里的吉姆和斯科特一样,带着满脸的好奇趴在法庭外观看庭审,内心充满着对司法公平的向往与敬畏。作为一名在司法实践中工作多年的法官,如今细细看来,感慨于司法界限的同时,又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吸引。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各种社会矛盾汇集,民众生活的艰辛丝毫未能影响到大众参与司法的热情,开庭审理黑人罗宾逊当天,法庭外依旧是车水马龙。而对于有着平民司法传统的美国,庭审时法官歪扭的姿态,检察官斜翘的双腿,以及法庭上律师来回的走动,却没有引起人们对司法庄严与公正的怀疑。此种在我国不合时宜的场景构造,在美国因为有陪审团的存在,才得以显得自由而和谐。白人群体对律师芬奇所给的压力,有点类似于我国开庭审理时的群情激昂,现代化媒体平台提供的言辞舆论,一点也不逊色于影片中的怒目而对。
最终,民主化的司法制度也未能实现男主角芬奇对邪恶的抗争,影片的结局却是以镇长隐瞒真相、虚假引导民众舆论的形式,实现了实质上的公正。沉思之余,又突然醒悟似的发现不仅黑人罗宾逊是一只被杀死的知更鸟,梅亚拉的父亲埃维也是一只被杀死的知更鸟。黑人罗宾逊死于大多数人的偏见,是病态社会心理挟持司法的结果,导致法官摔门忿忿而去,因为其不得不服从于陪审团的意见。梅亚拉的父亲埃维事实上虽有罪,但其也应当在司法的裁判下,受到应有的惩罚,镇长的隐瞒处理法虽符合事情的逻辑,对公平正义形象化身的律师芬奇却提出了挑战。“没有绝对公正的审判,但我不会放弃”,这是律师芬奇得知儿子受伤后的言辞,当看到镇长的处理方法时,其眼睛里充满了迷茫与未知,也不得不以实际行动迎合了镇长的撒谎。
影片的最后,司法公正似乎被戏谑了一把,在发出唏嘘声之余,分明又看到了司法的界限。司法制度并非无所不能,它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全社会的民众心理取向能够影响到陪审团的意见,其也能直接左右法官的态度。特别是对于精英化司法传统的国家,民众与法官对于法律认知的差异本身就已经存在,如果背离民意而坚持所谓的公平正义,这种判决更难以得到社会的理解与认同。在有限的司法权力范围之外,更多实现公平的方式才能得以推广。每一个人在法庭陈述之前都要手按圣经发誓,但还是不乏撒谎之人,要对事实真相进行还原,良心与道德只是约束个人的方法之一。在利益斗争面前,一切言辞均以利己为原则,陪审团对于真相的判断也就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与德行。
司法虽有界限,但其给人内心深处震撼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律师芬奇法庭上的慷慨陈词直指陪审团的良知,最后“以上帝之名,尽你们责任”的结束语,让本已喧哗的现场鸦雀无声,每个人内心都被司法的力量所触动。在白人们深夜驱车前往黑人罗宾逊羁押地聚集的场景里,制止枪支的不是律师芬奇,相反却是女儿斯科特不经意间的问候,“你那份遗产继承办的怎么样了?………你是知道的继承权没那么容易拿到”,这种朴实的问候触动了人们对公正的向往,而实现公正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司法力量,一旦司法力量有所失衡,人们深知自身的权益将毫无保障,所以大家才逐渐散去。
界限与力量同存,随着力量的助推,界限也在扩张。换一个视角看,没有知更鸟的死去,人们尚不能意识到它们只为人们歌唱,从来不做危害人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