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真情

  发布时间:2010-11-04 14:30:53



    他是一名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十八载的法官,每天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毫无怨言;他是一名公认的办案能手,年均办案260余起,发还改判率不足2%;他是一名内心始终装着当事人的法官,他常跟同事讲,当事人到法院诉讼必然遭遇了人生的困难,当事人对法官态度不好也是情有可原的,做为一名法官一定要理解、体谅同时尊重他们;他还是一名学者型法官,他善于将办案过程中遇到的实务难题与法学理论相结合,在《公民与法》、《河南法制报》等省市级媒体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他——就是我院民一庭法官王斌。

    从1992年到我院,王斌先后在中原乡法庭、岗刘法庭、石佛法庭、林山寨法庭、须水法庭从事最基层的民事审判工作,十八年的光阴转瞬即逝,王斌从一个毛手毛脚的书记员成长为一名办案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总结这么多年的办案经验,可以用简单的两句话来概括王斌的工作:“勤恳敬业,为工作无私奉献;寓情于法,为百姓排忧解难。”

    细心办理案件 确保案件质量

    熟悉王斌法官的人都知道,公正、细心是他办案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其案件质量的基础。在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激增的现实情况下,法官年均办案达200余起,王斌个人年均结案已达260余起。面对如此多的案件,王斌时时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已的工作经历:案件太复杂了,害怕处理不好,难以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利益;案件太容易了,双方当事人一起来到法院要求达成调解协议的,又要仔细审查双方的调解内容,担心他们是凭借人民法院的民事调解书,另有所谋。正是在这样一颗责任心的要求下,王斌所办理的案件,发还改判率不足2%,发还改判的案件绝大部分是在二审中发现了新的证据;历次案件质量评查中,王斌总是名列前矛……

    让我们看看王斌是如何做到这些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

    吃透案情是基础。每一起民事纠纷,都蕴含了多重的法律关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于其中,各方当事人利益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错,因此,王斌每次在领到案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分析诉讼文书,如果文书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及时找当事人交流沟通,充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下一步的开庭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正确适用法律是保障。王斌是法律科班出身,专业知识非常扎实,尽管如此,他每办一起案件,都要查阅大量的法条和相似案例,找到裁处纠纷最正确和合适的法律,力争做到内心确认无误;如果遇到疑难、新型案件,就找法律专家多方咨询和论证,确保法律适用的正确和公正。

    严谨细心是关键。做为一名资深法官,王斌充分体会到法官办案无小错,任何一个细小的差池就可能导致难以估量的后果。为了保证案件的正确审理,他时常亲自送达法律文书;遇到事实难以查清的案情,他就亲自到事发现场做调查记录;认真细致组织每一次开庭,确保开庭程序严格无误;及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旁听庭审,增加庭审透明度;对于一些证据多、案情复杂的案件,亲自装订卷宗,确保卷宗正确无误。正是有着一颗严谨认真的心,王斌的每一个案件都可以称得上是铁案,用他自已的话说就是“对得起自已的良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寓情于法说理 和谐化解纠纷

    “当事人也不容易,我们在办案中要转变心态,要充分尊重他们,体谅他们,要用心和他们交流。”这是王斌经常对同事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原告董某与被告郑州中原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清算组劳动争议纠纷一案中,郑州中原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年11月30日以董某连续旷工为由作出了解除双方劳动合同的决定,2007年5月,该决定被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撤销,2007年底,荐国防起诉到我院要求被告支付其工资、赔偿金、生活费28万余元并补交近10年的养老、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费用。案件分到王斌手中之后,他多次组织双方调解,但最终失败,王斌综合各方因素,依法判决被告支付董某1995年12月至2005年3月期间的工资92270元,驳回了其他的诉讼。董某不服判决,上诉至郑州中院。在二审期间,董某多次到省、市上访,市政法委书高建慧还专门组织听证会,但都没能很好解决该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斌看到董某搀扶着半身不遂的母亲来我院打另外一场官司,王斌赶紧把董某及其母亲拉到办公室,倒上一怀茶,递上一支烟之后,双方拉起了家常。从聊天中王斌得知,董某是一名大孝子,他之所以多次上访要求数十万的赔偿也是迫不得已:因为给老母亲治病,他已经负债累累。王斌被董某的孝心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那一该,他明白了一个别人眼中“无理缠访者”的内心世界,体谅到了他生活的不易,在送别董某的时候,王斌悄悄的把二百元钱塞进了他的口袋。之后,王斌在取得了董某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主动协同二审承办该案的法官,共同做双方调解工作,最终达成了被告一次性支付董某18万元赔偿协议。在拿到赔偿款的那一该,董某拉着王斌的手痛哭流涕,一个劲的说:“真是人民的好法官。”

    再如王斌审理的奥运火炬手刘某诉陈某、李某、郑州供电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该案先后两次被发还重审,经历了四年,又回到了起点,双方积怨很深,纠纷化解难度很大。刘某已经扬言,如果处理不好,自已将在郑州的奥运火炬传达期间,把火炬扔掉。进一步了解情况后王斌得知,在诉讼的几年中,刘某靠单臂开机动三轮车养家糊口,生活极度困难,当看到这个穿着破旧短裤、左臂缺失、全身被高压电烧伤成多处鱼鳞状疤痕的精瘦汉子时,王斌眼中充满了同情。为了稳定原告情绪,保证奥运火炬传递工作顺利进行,王斌同意了原告的先予执行申请。在先予执行过程中,王斌先后8次上门做被告陈某、李某的工作,让他们体谅原告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要支持原告做为一名火炬手的光荣职责,如果先支付赔偿款,也算是对一名火炬手的尊重,并明确告知如果不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王斌真诚的劝说下,双方同意先支付原告23000元的赔偿费,并于2008年7月21日由王斌交到了刘某的手中,此时离郑州奥运火炬传递只有四天时间。9月1日,王斌向双方送达了本案的判决书:判决陈丙林、李宏伟赔偿原告25万元;郑州供电公司赔偿8万元。9月23日,当王斌收到刘某送来的绣着“合理断案,秉公执法”的锦旗时,王斌感到只要当事人满意,自已付出的再多的心血也是值得的,同时,他也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十八年如一日 工作热情不减

    每天见到王斌,看到他那经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总能感觉到他身上有着用不完的精力,许多人都曾经问过王斌:“十八年如一日从事一线民事审判工作,你累吗?”对此,王斌总是微笑着回答:“不,我一点也不累,相反我工作的热情始终如一。”正当许多法官抱怨压力大、责任重的时候,王斌为什么能保持如此好的心态呢?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保持阳光心态的最佳方式。王斌每天都坚持晨练,先是5公里长跑,然后再打上二十分钟的篮球,这样的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十几年。通过长期的晨练,王斌的身体素质高是大家公认的:他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感冒过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体育锻炼,王斌感觉一切工作的压力和烦恼都烟消云散,身心都很轻松:当别人抱怨工作太累时,他正精神饱满地加班加点写判决;当当事人冲他发火时,他总能笑盈盈时递过去一怀开水,说一句:“您先消消气,有什么话慢慢说”。正是这样的好心态,让王斌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用王斌的话说:“再大的压力在我眼中都是动力,我喜欢不知疲惫的永远工作下去。”

    工作之余的写作也是王斌提高工作热情的一个重要方式。王斌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对于生活和工作中的喜怒哀乐他喜欢用文字把他们记载下来,只言片语的随笔、随心所欲的散文都是他记录心情的载体,身心也在一篇篇文章中得到了升华。除此之外,王斌将办案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结合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形成调研文章,对他来说,写调研文章“不仅提高了自身法律专业知识,同时完成了调研任务,还可以从写文章中获得无尽的乐趣,是一举多得的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