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凉爽的日子又把时光带进了农历八月,眨眼间,中秋节就要到了。在基层法院这一朴素的岗位上四季忙碌着,自然对古老传统的节日充满了期待与留恋。一来可以全身心的轻松,二来每逢此时赏月,总能勾起对流逝岁月的回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皎月,总有些许莫名的感叹与怀念、憧憬与渴望。
孩提时代对中秋没有任何认识,只是到了八月十五便有月饼与苹果。月饼很纯朴、很单一,陷里的冰糖与青红丝至今仍记忆犹新,令人难忘。夜晚,在皎洁的月光下,依偎在父母或邻居的叔叔阿姨面前,听他们东一句西一句的唠家常,或是和小伙伴嬉戏于楼前屋后,小手里的大苹果滚落于地上仍捡起来吹一吹便觉得干净了,跑几步咬一口,笑一阵啃一块。在大人们再三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地相互道别,回到床上倒头大睡。这种原始的幸福年年都有这么一回,只是不解其中含义罢了。后来,便知道了嫦娥、玉兔、吴刚,便知道了中秋的含义、习俗和文人骚客的赏月诗句,又凭添了几分对中秋的感悟。
“月光如流水一般”迅速洗刷走了少年、青年。当身材魁梧的儿子一本正经地说美国人要在月球上建立军事基地,能打击地球上任何角落的时候,年少的脸庞上竟充满了一丝忧患,使我这个做父亲的感到震撼,当即同意并支持儿子长大后要到祖国西部支教的雄心壮志和第一理想。儿子为着这一理想一天天地上学、读书,当父亲的也一天天地上班、工作。过去的工作比较舒心和愉快,如今却有着诸多的紧张与压力,归根结底源自于信访。如今的信访来势凶猛,芝麻点的小事犹如天塌地陷一般,当事者或四处奔走、或信函信件、或赴省赴京,那种执着与毅力简直令人肃然起敬。真不能明白现代人的承受力、宽容与包涵到底怎么了。贫穷落后的时候那种安逸、祥和、其乐融融的时光仿佛瞬间就被眼前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这种浮光掠影所取代。生活好了,人浮躁了,不顺心时喊一喊,不如意时闹一闹,嘿,总会有的小收获,甚至以外的惊喜。一时间,一传十、十传百......掌握的特快,比学方程式和ABC舒服快捷的得多。潮流如此,势不可挡,便有了哲语:当你不能改变它的时候,就努力适应它吧。怎样适应呢?很简单,对案:严格执行、一丝不苟;对人:热情端庄、不偏不向。现实中曾有一方当事人信访,反映某法官殉情,原因是,对自己无视冷漠,和对方却有说有笑,过于热情,于是产生了“合理怀疑”,到处呼吁诉说自己的委屈。这种本可以减少的麻烦,仅仅是因为法官的表面态度而造成,实在是不该产生的执法悲剧。目前,(但愿仅仅是目前),围绕法院(尤其是基层院)绝大多数法官的课题是如何有效地减少和化解信访,这个课题不是高材生的毕业论文所能解决的,因为信访的产生基于许多种原因: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现实的、心理的、国情的、法律的、政策的、等等等等,多元素组合便产生了涉法涉诉这一信访万花筒,没有任何法官敢保证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信访案件。于是,一个合格的法官已不能按其文凭的高低来判断。学习,又成了当务之急。当然,这种学习已不局限于理论、书本,扩展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单个的法官能审理、执行好每一个单个的案件,信访的机会就能极少。当社会一步一步归于自然平静时,生活才会趋于平稳,此时,国富民强,我们也可以在月球上建立军事基地,不是为了打击每个角落,而是为了保护每寸土地(比如钓鱼岛)。臆想着在月球上过中秋,绝对是另外一种意境与自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是否修改,还是由古人们琢磨吧。
其实,期盼中秋,并非期盼假日,准确地表述为期盼着“轻松”的执法与社会的和谐、祖国的富裕乃至人类的幸福。
国人信访遇中秋,
钓鱼岛案吾感羞。
但得强盛无敌日,
花好月圆方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