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沭阳县对96名乡科级“一把手”进行年中考核,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县首次对领导干部“忠于配偶”等个人品德情况进行考核。对“忠于配偶”等个人品德的考核,沭阳县采取访谈、民意调查、调阅相关资料等方法,必要时还进行家访、邻访,看其是否维护家庭和睦、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等。(7月20日 人民网)
早在2002年,中央就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从德、能、勤、绩、廉和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等六方面考核评价干部。此次,沭阳县把官员的“德”仅仅细化为“孝敬父母、忠于配偶、关爱子女、尊重邻里”,笔者认为实在是官员考核的一大败笔。
首先,这样考核“官德”,标准太低。古往今来,“孝敬父母、忠于配偶、关爱子女、尊重邻里”都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取向,作为新时代党的领导干部,理应有更高的道德追求。我们不要求官员都成为人人景仰的道德标杆,但是用社会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来作为考核官员的标准实在是有些滑稽。
其次,此法考核的可操作性不强。事实上,大量腐败官员与其配偶“伉俪情深”,成为腐败“贪内助”的配偶数不胜数,文强的配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下辈子还找文强,绝不后悔”,以这样的“夫唱妇随”,恐怕考核人员很难通过访谈、家访的方法发现被考核者“不忠于配偶”的道德问题,如此,这样一个出发点不错的考核办法很可能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
最后,这样的考核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官当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官员评价体系的科学与否,老百姓更是最高评委。可遗憾的是,此“官德”考核标准一出,网络上质疑声不绝于耳,“不靠谱”、“面子工程”、“花瓶制度”、“纯属走秀”等诟病声汹涌而至。可以预料,经这样的评价标准考核出的官员,成绩再好恐怕也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可。
总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鞭策官员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广泛参与,尽快建立起完善科学的官员考核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打造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