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法徽铸正义 忠心为人民

  发布时间:2010-07-01 16:00:35


    共产党员,是一个光荣的称号,代表着一种无上的荣誉。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就意味着流血和牺牲;在和平时期,共产党员就意味着服务和奉献。可以说,党员就是一种义务,党员就是一种责任。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激荡的今天,经济发展了,社会变化了,共产党员好象不再像以前那样受人青睐了,一些人觉得党员的克己奉献是脑袋不开窍的表现,甚至有人声称真正的共产党员已经没有了。是这样的吗?作为一名法院的工作人员,我要大声地告诉他们:不,你错了,让我给你讲讲我身边的好党员吧。

    张鹏,郑州中院民四庭的一名普通的审判长,当年大学本科毕业的他,进入法院一干就是二十年。在这二十多个春秋里,他始终坚持公平正义、执法为民的理念,恪尽职守,认认真真地履行着一个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张鹏老师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是一名人民法官。他经常告诫自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法律是不容玷污的,决不能把人民给予的权力用来为自己谋私利。既然党和人民信赖我,我就要做让党放心的好同志,让人民满意的好法官。

    为了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张鹏老师摆脱坐堂问案的传统作风,他走出法庭,走出办公室,到现场去,到当事人的身边去,坚持以案讲法,心平气和地将法律知识传播到群众中去。为了将矛盾彻底化解,张鹏老师经常强调调解优先。他使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提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尽可能地以调解的方式结案。我曾经给张鹏老师记录过一个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在法庭上,双方剑拔弩张,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双方都扬言要报复对方。庭审结束后,张鹏老师对案情进行了认真分析,他认为,当事人火气很大,如果强行下判,可能会激化矛盾,并不能达到服判息诉的效果,还是调解为好。于是,他开始分头找当事人做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一次调解不成,就再来一次,两次不成,就来第三次。张鹏老师说得犯了咽炎,嗓子发不出声音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苦口婆心地相劝,终于打动了双方当事人,他们最终握手言和,达成了调解协议,一场潜在的冲突就这样化解了。

    “一身正气为人民,两袖清风当法官”是张鹏老师人生的座右铭。二十多年来,他始终廉洁自律,公正执法。尽管家里没有豪华的家具、高档的电器,甚至前些年的欠债还没有完全偿还,但他在办案过程中从未动过捞钱的念头。无论是诉讼双方为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判决而送来的钱财,还是纯朴的百姓讨回公道后真诚地感谢而送来的物品,甚至是熟人朋友的一顿饭,他都一律婉言谢绝。

    张鹏老师既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人之举,却有着一件件感人的事例。他为人朴实,待人真诚,每当听到别人对他由衷的赞叹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没什么,我只不过是在工作时认真、细致一些罢了”。二十多年来,张鹏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地耕耘在司法工作的第一线,为弘扬公平与正义流淌了无尽的汗水,为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奉献着毕生的心血。

    在民四庭,在郑州中院,还有很多很多的党员同志,他们默默无闻,他们任劳任怨,他们有“甘化我身守正义”的铮铮铁骨,他们有“毕生护法为人民”的耿耿丹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用辛勤汗水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法官公平公正为人民司法的风貌。他们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党员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