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校教师如果出现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占他人成果,或者以教谋私等行为的,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严重违规者将被解聘。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规定师德“一票否决”的十项具体内容,强化对高校教师的师德考核管理。(5月11日人民网)
从文件内容看,意见更趋向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管理办法,将师德评价作为主要标准考核教师。以制度形式规范教师行为,福建省教育部门煞费苦心,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师德是历来被提倡与重视的,也是做教师的最基本条件,师德尚无,何以为师?“师者,人之模范”,能够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有师德,师德是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东西,人们生活所需要具备的道德观念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教师职业工作的特殊性,还要具有教师独特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名言里有所体现,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才是其本职所在。围绕本职工作的道德才能称其为职业道德,意见内容规范的道德形式是每个人都需要共同遵守的道德,未能全面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特性。有关职业道德的规范,各行各业都在出台相关规定,内容有些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有些则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把社会不能容忍、法律禁止的行为纳入职业道德的层面进行管理,是否有画蛇添足之意。
道德是人的立根之本,职业道德是从事工作的生命所在。职业道德是无形的,深植于人的意识之中,在所从事的岗位上,通过工作加以体现。制度是有形的,生动而具体,通过设置警戒线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与制度处于两个不同层面,形成互补的关系,道德约束人们自觉遵循社会规则,当行为逾越道德的防线时,再用制度进行约束。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素养,也是从事相关行业的必修课。当职业道德与制度联姻时,制度的内容就显现出自我批判的味道,是道德的沦失?还是制度的防范?令人不思其解。
制度是防止违法行为的书面文字,而职业道德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形成的理性思考,也是人们对从事职业的共同认知,此种认知不仅左右着公众的评价,也影响着职业行为的倾向。职业道德需要的是亲身感受,通过所从事的职业环境客观认识行为规则,职业道德形成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但制度化的道德就失去了道德的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