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读《沉思录》有感

  发布时间:2010-05-14 08:37:19


    近日,朋友推荐给我两本书,一本是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一本是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沉思录Ⅱ》,真如久旱逢甘霖,使我天天能够在夜深人静时聆听两位远古时期哲人的教诲,其智慧之语令我尽享人生的欢愉和宁静,竟不知今夕何夕。同为斯多葛派的代表人物,皇帝出身的马可•奥勒留和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地位悬殊,但精神和生活方向却相当一致,这不禁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作为一名法官,最大的困扰并非案件本身的法律关系,而是它背后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我们接触到太多社会的阴暗面,正如医生天天和病人打交道,那些病态的、阴暗的东西,展示的是人性的丑陋。而由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期,道德和制度的缺失,使我时有莫可奈何之感。惩恶除奸、弘扬正义,这样的想法似乎渐行渐远,慢慢退守为洁身自好。况且随着各种病毒的变异,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和身体,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疫苗在哪儿呢?两位西方哲人告诉我们:遵从自然而生活,强大我们的内心,拥有整体责任感。这恰恰暗合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这位先秦的东方哲人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无论是公元前近四百年的老子,还是公元后一百多年的马可•奥勒留和爱比克泰德,都强调了自身与环境的和谐,当我们用更博大的胸怀对待别人,更严苛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我们的灵魂可以得到最终的安宁。在纷繁的人世间,一颗安静的心能够超越出身,超越阶级,使奴隶与皇帝一同载入历史的碑刻中,受后人敬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理性生活。当我们有能力并投入精力去追逐一件东西的时候,我们同时还会旁骛到很多更加具有诱惑力的东西,进而被它们———身体和财富、兄弟和朋友、孩子等束缚。于是,因为受诸多东西的束缚,我们会意气消沉,疲惫不堪。爱比克泰德提醒我们:无休止的欲望会束缚我们的生活,让人为生活所累。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就是理性生活。理性与浮躁相对,理性与欲望相对。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所能控制的东西,理性生活,至于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上学时学到的法律功能之一是定纷止争,于是我们在审理案件时绞尽脑汁,分析证据、揣摩案情、辩法析理,像一架用理性控制的机器高速运转。时间长了,却感到生活中缺了些什么。办理案件力求成功,教育孩子务必优秀,焦灼感使我们的心境不能保持平和。有人将现世的人心浮躁、道德缺失归咎于人类的欲望。是的,我们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英文中有个单词greedy,如果形容孩子,仅仅是贪吃,用于形容成人,则是贪婪。贪吃损害的是自己的身体,贪婪则会损害他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人类正是因为有了欲望,才使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从而创造了无穷的财富。问题不在于欲望本身,而在于人的自制力。要使其在理性轨道上发展就要“明白轻重说,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是名位、利禄,而是品格、美德和知识。地位、权力、财富,皆为身外之物,如过眼烟云,只有美德、学问、知识相伴终老,能够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人的修为、百姓的口碑、事业的丰碑。”

    善于思考。马可•奥勒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他说:那不知道世界是什么的人,也不知道他自己在哪里。那不知道世界为什么目的存在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世界是什么。而对这些事一无所知的人甚至不能说他自己是为什么目的而存在。那么你怎样想那避免或寻求喝彩和称赞的人呢?怎样想那些不知道他们在哪里或他们是谁的人们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件事的内涵。其次,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们所孜孜追求的所谓成功是否是必须和必然的,它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出口。

    学会处世。“水静柔而动则刚”,水能虚火,也能虚实。这就是理性。要学习水的精神,这就需要自己在人群中定位准确,就需要我们拥有高度自我认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是来自于对周围环境的准确判断。“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这是一个人存在的前提,所以,爱比克泰德说:对金钱、地位和竞争的过分看重,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不要轻看人际关系,没有这些关系,便失去了我们存在的意义。能够抛却负累,从善如流,就要做水一样的人,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毫不起眼的低洼之处,等待太阳将之蒸腾为一朵云,再次普降人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认识自己。从孩子们的生物课本上,我们就开始了解人类,人体胚胎的形成,各种器官的功用,我们对自身的生理结构已经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了如指掌。可事实上,许多智者告诉我们,了解我们自己,不仅仅是一根骨头,一个细胞那么简单,我们要做到的,是敢于面对自己,剖析自己,“问心见性”。

    这令人想起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其中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爱比克泰德也告诫我们,正如我们必须打扫、整理、维护好我们的住所,才能放心做其他事一样,对我们的心灵也应如此。不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是人一生必修的功课。同时,东方哲学家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成为为学为人的基本功夫。省自身、纠己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心理机制。

    真正认识自己,不要说少年,就是中年、老年,又有几人开悟?岳飞满怀豪情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何等的壮志凌云!而在凡尘俗世的无形压力下,有多少人容颜未老,心已沧桑。连屈原也唱道: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不能够洒脱地除冠归隐,仍惦念自己的一世功名。可知,古今中外,真正能够勇敢面对自己的人是凤毛麟角。

    自省修炼。爱比克泰德告诉我们:要学会医治自己。也就是“罪己不罪人”。在追求智慧的路上,欲速则不达。不要再去寻找灵丹妙药和新的老师。最时髦的智者,或书籍,或食物,或信条,都不会把你推向欣欣向荣的生活。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到这一点。永远不要寄希望于外在的事物。要充分地磨炼自己。不要再做一个依赖他人、软弱顺从的病人,而要成为自己灵魂的医生。他说:“那些寻求智慧的人会这样理解:即使世界由于那些错误或肤浅的理由(如我们的外表或家世等)而给予我们某些东西,真正重要的仍是我们内在的自我,以及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何才能在人生的迷雾中拨云见日,只有强大自己的内心,提高我们的德性。这个世界上很多现象是我们无力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斯多葛派正是强调自我修养的学派,马可•奥勒留说:“德性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要使自己专注于这样的思想:即当你在思考时,别人问你想什么,你任何时候都能立即坦率地说出来。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行动就是你存在的目的,全然不要再谈论一个高尚的应当具有的品质,而是成为这样的人。”

    “死而不亡者寿”,人的精神力量之强大,是我们突破自己人生困境的唯一道路。人类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物种,他怎么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皆因有不死的精神。我们在融于环境的前提下,提倡自我素养的提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做社会人。即使我们内心足够强大,残酷、不公、身体的不适、疾病、烦恼,以及或大或小的麻烦,这些也都会在生活中纷至沓来。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面对外部世界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与磨难以及自己执拗的情感,我们如何去过一种高贵的生活,而不是屈从于令人绝望的麻木,或像骡子一样应付那些令人厌烦与不由自主的责任呢?老子说,即使你是一位强者,也要虚怀若谷,为天下溪,为天下谷,才可以长久地拥有美好的德性和安然的心情。

    以天下为己任,马可•奥勒留也同样说过:从邻枝上切下的一根枝条必定也是从整个树上切下的。所以,一个人若同另一个人分离,他也是同整个社会分离。对于枝条来说,还是另外的东西切下了它,而一个人却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使他同他的邻人分离———当他憎恨别人和不睬别人的时候。他不知道他同时也使自己与整个社会体系分开了。

    在中国,“家国天下”是每个有理想人的信仰。在这一点上,道家与儒家惊人的统一,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孟子也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世界的关怀,能够让我们脱离外界的琐碎,达到内心的平衡。

    常怀感恩。施比受有福,整体义务的承担可以让我们在人生中收获更多的感悟,比如“知雄守雌”。与人相处,要忍耐和宽容,这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义务,马可•奥勒留提出:“在每一活动中都好好地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的是你的义务,如果每一活动都尽其可能地履行这一义务,那么就满足吧,无人能够阻止你。这是为了整体利益而必须做出的行为,你应该欣然接受,毫无怨言。”

    常怀感恩,正如佛家所言: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我们应该像两位西方哲人那样问一句: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事情吗?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回答:那么好,我从自身得到了奖赏。让我的心灵总是想到这一点,决不停止行这种善。我会回答:一直以来,我都善良地对待我的工作和生活,现在明白,这种善良是为了使我自己更加完美,那么,我将持之以恒地与人为善,为我的家庭、单位、社会贡献每一份力量。

    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灵魂的呼声作出回应。要弄懂我们自己,把我们从悲伤与恐惧中解脱出来。借助它们,我们能够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与内心的宁静———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沉思录》带给我的是异常的感动,穿越千年,我与先哲们毫无障碍的对话。译者何怀宏谈到自己的感受: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在《沉思录》被纳入“一生的读书计划”时,编者菲迪曼评价:《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要说,这部书使我完成了精神上的一次大转折,它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处世方法全面提升,让我更从容而坚定的面对自己和这个社会。大家一定注意到,三部分阐述的主题均引自老子的《道德经》,在人类自我认知和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东西方哲学是互通的,没有矛盾,他们共同支撑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为我们的人生指明方向,照亮前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