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自己的性格缺少凶烈、勇敢的品格,并认为那是一种懦弱;以前总以为别人所做的都是值得学习的,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靠不住的;总之,以前的我缺少的是自信、缺少的是对生活主题的把握。考上大学、读得起大学对我来说确实不易,发奋、勤奋、思考,慢慢的我读懂了人存在的意义,懂得了自己生活应自己把握。
人性格中对问题认识的初始意识是不变的,内在的对人、对事、对世的善良、凶恶、诚实的品质是不变的,而性格中外延部分的东西则可以修复或者变通,比如:和人交流时的言谈举止、工作的思路创新、公序良俗和法律规范的遵守、孝敬父母和疼爱家人等,性格的内在品质决定外延范围或者说属性的偏向,如性格内在品质温和的人很容易接受强制性的公共秩序规范,而性格恶劣的人要经过矫正才能做到对遵纪守法、礼貌谦逊。认识总结出关于性格的这些概念后,我不再自卑于性格的懦弱,相反更加自豪于自己的善良、温和和认真。
我一向不爱考虑和精神生活无关的东西,觉得很会享受属于自己的东西,别人所谓的物质好像和我关系不大,所以别人在谈论车的种类时我一句话也插不上,因为我对这个没有概念。我应该属于比较安静的人,不喜欢折腾、热闹,感觉和家人散散步、做做家务、回忆一下往事就十分美好,不知道这样好不好,可能还没有到奔波、折腾的时候,因为,工作不光是喜欢,还要进步、生活不光是稳定,更需要去精心料理,组建家庭后还要考虑下一代,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人需要自己去呵护疼爱。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是紧凑的,应该是充满责任感的,而不是去逃避而自我享受。现在应该是一个人去获取收藏幸福来供全家人享有的时候了。
这几年是比较苦闷的,事业、家庭处于起步阶段,苦于身份的转变、苦于对父母的不孝,苦于对家人的疼爱不够,苦于对弟弟妹妹的照顾不周。身前面对的是许多的坑坑洼洼,自己的双手无法全部填充平整。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位同事写的日志,三十年未报母恩,他写的时候对自己要求的标准很高,但这篇文章套在我身上,感觉自己更是不孝,父母手把手把我拉扯这么大,身体已经没有以前强健有力,多的是皱纹和蹒跚的脚步,父亲现在还在干着超重的体力活,母亲在家除了做家务还要领着我的侄子满街的跑……想到这些看到这些感到很自责,很苦闷。还有我的爱人,不远千里从广东来到河南,我没有给过她太多珍贵的东西,没有买过好衣服、没有买过好看的包,她在她家里享福,跟着我吃苦,想起来挺心酸的。从小我就和弟弟妹妹亲,从小就让着他们,可作为老大哥,现在在他们困难的时候我也帮不了什么,亦心酸。
性格支配着思考、行为的原始性倾向,但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锻炼中会变得更加社会化,让性格的灿烂之花开在最需要她的生活中去吧。
抛开性格之说,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需要不停的努力,去开拓自己的生活,去不停的追求,工作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特别作为法官这个职业,一开始就注定了你应该具有公正裁判的素质,要对当事人负责,对国家负责,所以自己的追求印记也不能仅仅限于自己的生活,更要追求工作的一丝不苟,态度认真、对当事人的高度负责和群众满意。
好的性格主宰着行为动机,生活在法律和裁判的世界里,我会不停的追求真理和公正,让自己的收获惠及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