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从乡长不让老农用自己的杯子喝水说开去

  发布时间:2010-04-01 10:13:19


    3月22日,报纸和网上热议一件事,说河南睢县一农民找乡长说事时,拿起乡长办公桌上的水杯欲喝水,被乡长喝止。两人发生口角后出现肢体冲突,随后,乡长喊来警察,农民被拘留7日。据了解,被拘留的农民叫魏克兴,65岁,河南睢县城郊乡魏堤口村人。事前该村民土地被非法征用,补偿三年未兑现,因此去找乡长反映此事的。3月28日,虽然睢县县委做出决定,免去该乡长职务和乡派出所所长职务,但这起被称为“茶杯门”的事件并未结束。

    看了此报道,笔者总想说说与本案有关的问题:

    一是群众依法有知情权和上访权问题。法律规定,群众有知情权和上访权。本案中的农民是为弄清征地赔偿款上访的,这其中,乡长以农民要拿自己的杯子喝水不卫生为由与上访农民发生争执,显得太没有人情味。假如乡长能够亲自为老农另外找个茶杯倒上一杯水,恐怕结果大不相同。温总理还进入寻常百姓家中,与老百姓共吃一桌饭,同饮一杯水呢。

    现实生活中发生上访冲突或过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是上访人动辄无理取闹,还是有关部门的冷漠推诿?我认为,相当一部分是后者。不可否认,在实际的信访工作当中会出现一些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些上访群众可能也会因为担心、失望等情绪做出一些不太理智的行为。然而一旦出现此类行为,我们的政府官员要做的应该是尽力劝解,在劝解无效的情况下才能考虑运用法律的手段。即便运用法律手段,也要衡量衡量是否上访人故意违法,绝不能随意驱赶、施压,甚至抓、关,因为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法律体现和做法。

    二是不能把法律作为政府官员的保护伞。在信访的过程中,老百姓与政府打交道本身就处于一种事实上的弱势地位,再说老百姓是有了困难或问题解决不了,出于对政府对领导的信任才上访的。所以,他们出现过激行为不是无缘无故,而是事出有因。作为老百姓父母官的政府官员本应是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如果对这点问题都考虑不到,或者不愿考虑,就不配坐在办公室里,拿着人民的钱,被群众称为人民的勤务员。如果一遇到想不开而有过激行为的上访者就以官压人,甚至抓人、关人,势必会给信访这一良好的倾诉途径蒙上恐怖的色彩,会吓退信访者,致使太多社会不公得不到申诉,这样的积怨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在民众信访难的现实情况下,我们的党和政府,特别是政府官员不对自我工作中的问题和缺点进行反省,却在遇到不随心的信访者时以官压人,这不是人民政府和政府官员对待老百姓的态度,更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本职的内涵。所以,绝不可把法律作为政府官员的保护伞,这和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让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承诺相去甚远了!

    三是政府应依法重视信访工作。我们都知道旧社会有一句顺口溜: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难进来。这说明旧社会的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资本家的利益,根本没有考虑劳动人民、穷苦大众的地位和利益。所以,根本谈不上群众信访的问题。而目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彻底改变了穷人和劳动人民不能当家不能做主的状况。党和政府为了体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为了最大限度地、最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专门设立了信访部门,代表党和政府直接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然而,现实中,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在信访工作中拿着纳税人的钱,却不但不给人民办事,反而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根本不予理睬。更有甚者,一些政府官员对信访者随便扣帽子、使绊子、打棍子,千方百计给予刁难。如果说,教育中有“只有不好的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的说法,那么,在信访工作中应有“只有不好的政府官员,没有不讲理的“刁民”的结论。因为,人民群众是最讲理的,不是有切肤之痛,谁愿意拖家带口、忍饥挨饿去信访?所以,我们的政府官员在施政中如果不作为,不认真做好信访群众的工作,就是失职,应当受罚的是他们,而不是信访者。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