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法官缘何成了心理上的弱势群体

  发布时间:2010-03-29 10:34:55


    湖南湘潭一法院公务员自称压力过大自杀的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对法官心理教育产生忧思。这位正值人生壮年的法官,因不堪工作压力而选择结束生命,无疑是一场悲剧。这起看似偶然的悲剧因为媒体的报道得以走进公众的视野,然而它绝非个例。我相信,有更多的类似事例消散在人海而不为人知。仅仅就这个事例,就足以引起我们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法官缘何成了心理上的弱势群体?

    社会对法官的心理教育机制普遍缺失。反思我们的心理教育,对法官进行心理辅导教育似乎成了一个盲区。不可否认,随着诉讼案件几何级的增长,一线法官正面临着日益加大的工作压力和日益加重的工作任务,一年要办理上百起甚至数百起案件。他们除了平时加班加点之外,还要牺牲周末和假期来处理案件,尤其是在基层法院、人民法庭,加班加点更是司空见惯。法官作为心理压力大、工作任务重的群体之一,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心理教育和情绪引导,致使个别法官因压力过大心理崩溃而走上不归之路。

    法院内部对法官的心理辅导也不完善。案多人少成了不少法院面临的难题。面对着不断增加的案件数,法官的工作量自然是水涨船高。一些法院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各种考核和评比上,往往忽视了对本院干警的心理辅导和情绪引导。即使是一些法院注意到这些问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和心理教育活动,也大多是一种自发的行为,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不能有效得以推广。

    法官自身对心理教育不太重视。任何人都有不良情绪排解和过大压力宣泄的需要,法官也不例外。法官压力过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工作上的任务繁重和信访压力,有来自于身体上的健康压力,也有来自于经济上的拮据。但在工作中,法官往往疲于应对各项工作任务,而忽视了加强自身的心理教育和情绪引导。一些法官因长期的不良情绪干扰和过大压力困扰,引发了极端行为的发生。

    令人欣喜的是,在司法实践中,有一些法院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和心理教育活动,受到了干警们的欢迎,其良好成效已被实践所证明。

    在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司法公正的关键还在于人的因素。这起因压力过大致使法官自杀的事例说明,加强对法官的心理教育和情绪引导,建立完善的法官心理教育机制和职业保障机制,已经到了应当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