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8日,笔者在《河南商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看到同一则消息:说是虎年上班第一天,省高院发布“十条禁令”。3月8日至12日,就禁令执行情况,省高院督察组邀请省人大代表、媒体记者,共兵分6路,在全省法院系统展开暗访。检查中,不但发现不少问题,而且,让3名法官被当场停职......
看完此报道,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省法院工作大有希望。同时,还让我们衷心感谢省高院新院长张立勇。因为,他一上任就使我省的法院工作来个日新月异的大变化,使我省法院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越叫越响,真是鼓舞人心。笔者感到,张院长使我省法院工作有了新的起色的标志,主要在于他不但抓到了点子上,而且,能从严要求。也就是说,张院长主要是把法院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来开展的,一切工作思路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服务的,所以,他不但带头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而且要求全省法院和干警从严做起。上述省高院督察组邀请省人大代表、媒体记者,共兵分多路,在全省法院系统展开暗访,公开地专找法院内部毛病,专揭自己伤疤的举动就是最好的现实例子。
说到不怕揭短的问题,还有许多报道都谈到了,不妨看看张立勇院长做客中国法院网与网友在线互动交流的一段话: 在谈到河南法院推行司法公开,推动为人民司法,大力解决群众困难,张立勇院长本人入选2009年年度中国法制人物,“河南三级法院全部实现裁判文书上网”时,张立勇院长说,我觉得这是大家对我们河南法院工作的肯定和支持,也包括对我本人这两年来在司法改革,司法制度建设方面的一些探索、一些创新的一种认可,一种肯定,所以非常感谢大家,我非常珍惜这个荣誉。裁判文书上网专门被评为十大法制新闻,说明大家很拥护这个事情。从我们的实践情况来看,裁判文书上网的社会效果非常好,裁判文书上网至少解决了三个问题:一个是给我们广大群众知情权,知道这个案件是怎么判的,不仅当事人双方知道,而且要广大老百姓都知道,任何事情都只有在阳光之下,才有可能实现公正。我们说的公正光装在布袋里、光装在抽屉里面的公正是不行的,一定要把它置在阳光之下,这种阳光是什么东西?这种阳光就是老百姓的眼睛,老百姓的耳朵,老百姓的鼻子,这就是阳光。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这种公正,才是真正的公正,是实现了的公正。第二个,就是我觉得它是对腐败的遏制......第三,我认为就是对我们法官责任心的一种强化。原来咱们有一些裁判文书马马虎虎,不当回事......现在根本不需要法官说你写好裁判文书,写好审查,根本不用说,一上网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他要三遍五遍的审查裁判文书,这样恢复了裁判文书应有的严肃性、应有的尊严。
说得太好了。有了张院长这样的好领导,不怕我们的工作搞不好,我们再一次衷心祝愿“心地无私天地宽”的张院长在法院改革的大道上迈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