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杜甫和白居易的故乡情

  发布时间:2009-11-16 15:37:23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著名的唐代三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三人中的杜甫和白居易两人都出生在郑州并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少年,是地道的郑州人。他们都与郑州有着不解之缘!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郑州巩义市窑湾,至今故居遗址仍存。乃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开元中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先后与高适、李白结识。天宝五年(746)到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乱起,逃出长安,投奔凤翔谒见肃宗,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经秦州同谷,移家成都浣花溪畔。一度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外员郎,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离川东去,途中留滞夔州。晚年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彬州途中。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称“诗史”,被誉为“诗圣”,对后影响深远,1962年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与荥阳郑虔友善,郑虔(----764)字若齐,一作弱齐,玄宗开元中任左监门录事参军,开元末任协律郎,坐私修国史事,被贬十年。天宝九年授广文馆博士,人称“郑广文”。天宝末迁著作郎。安石乱中,伪授水部郎中,称疾不就,并以密章潜通灵武。乱平,贬台州司户参军。后卒于贬所。郑虔博学多才,工书画,尝自写其诗、画献玄宗,御题“郑虔三绝”。天宝十三年,杜甫与郑虔饮酒,写《醉时歌》,称赞郑氏才学为人,歌颂了二人的深厚友谊,抒发了他们困顿中借酒浇愁排遣苦闷的情绪:“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杜甫少小离乡,颠沛流离,但对家乡的感情何时曾忘?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杜甫送朋友孟仓曹赴东都洛阳之选,想到家乡的山川和梅花,把浓浓的乡情寄托在赠送朋友的诗中:

    君行别老亲,此去苦家贫。

    藻镜留连客,江山憔悴人。

    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新。

    朝夕高堂念,应宜彩服新。

              ——《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夜,杜甫流落秦州(今甘肃天门市)边陲,在一个清秋月夜,听着戊楼的更鼓和南去大雁的声音,怀乡思亲之情不能自己,写下那首著名的《月夜忆舍弟》: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千古名句,引起过多少人的感情共鸣,又被多少文人雅士和思乡游子吟诵引用啊。可谁知道到它是因诗圣忆起舍弟忆起河南巩县的故乡产生灵感而得来的佳句呢?

    一个花甲一轮回。杜甫生后六十年,在距巩义东数十里的新郑,被誉为诗豪的大诗人白居易出生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东郭宅村。十二岁离开新郑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官秘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元和十年(815)因上表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为权贵所恶,贬江州司马,后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诗歌为现实服务,反映人民疾苦,对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其诗语言平易通俗,言到笔随,一无雕琢之痕。在当时即拥有广泛读者,甚至远播异域。

    与杜甫相比,白居易在郑州生活时间较长,作官后又多次往返郑州,故留下有关郑州的诗也多,计有咏荥阳四首,登封十一首,新郑二首,中牟一首,合计十八首之多。杜甫荥阳有郑虔,乐天荥阳有唐衢。杜甫对郑虔的感情令人称道,白居易与唐衢的友谊更值得称羡。唐衢,河南荥阳人,善诗,更善哭,意有所感,常哭泣不已,故世称唐衢善哭。白居易有一首《寄唐生》,极写唐衢悲天悯人的情怀。其诗云: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且哭之。……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

    不能发哭声,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功高虞文箴,痛其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世人嗤。……”

    唐衢以哭为诗,白居易以诗为哭,二人都不是为一己之情而哭而诗,而是为天下苍生悲时感世,故白居易以唐衢为同调。这首诗,其实也表达了白居易的创作原则。后来,白居易闻唐衢死,忆起二人真挚友谊,悲从中来,赋《伤唐衢二首》,诗中写“忽闻唐衢死,不觉动颜色。悲端从东来,触我心恻恻。”“不知何处葬,欲问先歔欷。终去哭坟前,还君一掬泪”,抒发了诗人的真挚感情。白居易与元稹(字徽之)诗风相近,交谊深厚,世称“元白”。唐穆宗长庆四年,白居易从杭州刺史离任返京,途经故乡,夜泊河阴,遥想时任渐东观察使越州刺史的元稹,赋《河阴夜泊忆徽之》:

    忆君我正泊行舟,望我君应上郡楼。

    万里月明同此夜,黄河东面海西头。

    文宗太和五至七年(831—833),白居易任河南尹居洛阳,距嵩山颇近。经常与友朋畅游嵩山,或与友唱和,或东崖题诗,或送客寄怀,先后写下十一首咏嵩之诗。其《与诸道者同游二室至九龙潭作》云:

    喜逢二室游仙子,厌作三川守土臣。

    举手摩挲潭上石,开襟抖擞府中尘。

    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

    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

    其他诗作《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嵩阳观夜奏霓裳》、《山中五绝句》、《早春题少室东崖》、《看嵩洛有叹》也皆有风致,其《看嵩洛有叹》曰:“今日看嵩洛,回头叹世间。荣华急如水,忧患大如山。见苦方知乐,经忙始爱闲。未闻笼里鸟,飞出肯飞还。”用轻松的笔调,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情怀,与前面所引“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异曲同工。

    位于中牟东开封西的板桥村,为千年古驿。唐代名板桥店,因有驿亭,又称板桥驿,为汴州西门户,白居易曾两过板桥,并写下《板桥路》:梁苑城西三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少小离家的诗人难道对他的故里新郑没有留下诗作?

    有啊!

    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冬,白居易奉使到洛阳,次年返回京都长安。这期间,他专程故地重游回到出生及儿时生活的故乡新郑。一天傍晚,路经溱洧之畔,看着西天映入水中的落日,诗人沉吟《诗经•郑风•溱洧》的美丽诗篇,怀想其中描写的三月上巳溱洧之滨男女欢聚、祓除不祥的风情,回想如今郑风变尽,风情不在,唯见溱洧清清,白居易写下了《经溱洧》:

    “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

    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

    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

    白居易于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出生于新郑,自德宗建中三年(782)因避兵乱,逃难于越中而离开新郑,到文宗太和二年(828)初回到故里,中间已隔了四十五个春秋。居住在家乡的旅舍里,儿时的印象历历在目,可旧居失其所在,故里没有宗族,一切烟飘云散,唯有溱洧河绿水依旧。抑制不住浓浓的乡心乡情,白居易写下一首清丽温婉的思乡曲: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

    迢迢四十载,复到荥阳宿。

    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

    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

    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

    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宿荥阳》

    需要解释的是,唐时新郑属荥阳郡,题为宿荥阳,实则宿新郑也。

    郑州这个地方,在唐代生长孕育出了杜甫和白居易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郑州的荣耀和骄傲。杜甫为家乡写下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千古名句,白居易也为故乡写下了“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的深请吟唱,他们无愧于自己的故里。而他们吟咏故乡的佳作,和蕴含其中的乡情乡思与人生哲理,又有谁注意过,体味过?他们为家乡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遗产,我们又何曾认真地挖掘整理和弘扬过?

    我们,今日的郑州人,又为先贤做过些什么?

    责编/小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