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谈谈法官的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09-09-16 09:35:23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心理健康则是法官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和身体是相互作用的,这早已被医学界所确认。情绪长时间的压抑或者情绪剧烈地波动,会打乱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得身体内部环境紊乱,引起许多疾病。法官处理的案件都是终极的社会矛盾,要是非分明,会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风险。如果法官自身调理不当,不仅会使法官陷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不能自拔,还可能导致很多心因上的疾病,因而损害身体健康,形成亚心理健康状态。如果法官长期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肯定会对审判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威协。有些法官或变得无精打彩,怨天尤人;或变得脾气暴躁,进而激情受贿,走上犯罪的不归路。这就是心理危机导致的社会危害了,我们不可以轻视。

    一、法官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

    法官职业压力的形成原因也有一定特殊性。笔者在基层人民法院工作多年,根据多年法院工作及对法官的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因:

   (一)来自法官从事审判、执行工作岗位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工作强度大。近年来,法院受理案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就我们惠济区法院而言,每年的案件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而审判一线的人员并没有因此增加, “案多人少”问题相当突出,由此引起的办案压力不言而喻。另外,职业要求日益提高、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司法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对司法人员的要求也急剧提高。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案件难度不断增加。如近年来涉及劳动合同、群体农民工案件、医疗服务合同的案件大量涌现,此类案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而有关的法律规定相对空白或不够完善,造成办案的难点。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法官在办案中不断经历着如何保证对立当事人权利义务和公正判决,必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司法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加强。在尊重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加强监督力度,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但对法官而言,必然增加压力,如对正在审理案件的过多干预,势必增加法官的心理负担。不少一线法官感觉工作压力过大,工作频率过快,工作要求过严,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因担心出现差错而时时如履薄冰,常常处于一种“案未结、心难安、情难稳”的压抑状态,时间一长有疲劳感和厌倦感。案件压力大,工作负担重,导致心理疲劳、精神压抑。  

   (二)来自当事人方面的压力。法官办理案件往往是被动的,案件接收时对双方当事人不了解,无法预料当事人的情况,可能存在的危险防不胜防,导致法官心情紧张。对于基层法官而言,面对的很大一部分当事人来自平民社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纪律观念差,部分当事人作风粗野,且不择手段,蛮不讲理。但是法官办理案件存在无法一定使双方当事人双赢的客观情况,如从民事案件来看,虽然一直提倡调解结案,但还有一部分案件需要法官作出是非分明的审判结果,一方胜诉、一方败诉是必然的结局。当事人的期待与判决结果的冲突,导致其输了官司迁怒于法官,赢了官司执行不到位也怪罪法官。法官被指责、谩骂、人身攻击、甚至遭受灭顶之灾的事件频频发生。在每个法院都司空见惯,给审判人员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于是,法官轻则被投诉、辱骂、人身攻击,重则甚或遭受牢狱之灾。更为严重的是,法官的生命也常常会受到危胁。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法官正常的司法行为变成其与当事人个人利益的直接冲突,牵涉了大量精力,其间引发的心理压力甚为普遍。

   (三)来自法官自身人情世故关系的压力。有人说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依法办案时必然要面对如何摆正做法官与做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同学关系,如何协调好办案中牵涉的人情世故关系等令人头痛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在办理案件时不得不分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时时以谨慎公正执法、温情拒绝的心态,去面对、协调、处理好与依法办案有利益冲突的上下左右的复杂人际关系,还要承担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给法院和本人甚至家庭带来不利影响的压力。另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金钱、名利甚至色情等方式的诱惑,时时折磨法官的心灵,困惑法官的心智,有的诱惑因为披着人情的外衣让人防不胜防,使法官在时刻努力保持清正廉洁的同时,也要努力以合适方式拒绝,并时时考虑处理不好的后果,从而备感疲惫。与普通人一样,法官也有自己家庭、父母、妻子、儿女,但由于职业的需要,法官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工作中,往往无暇顾及家庭感情,对父母、孩子缺乏关爱,与配偶缺乏沟通,总感觉对他们亏欠太多,内心有愧疚感,也有危机感。

   (四)其他方面:部分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期望值过高,对我国现在司法制度理解也有其片面性,少数当事人偏执且听不进劝导和释法,让其全部服判息诉的难度较大,极少数当事人利用我国信访制度浑水摸鱼,涉诉信访成为全国法院难以解决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令法官伤透了脑筋;媒体对法官队伍中极少数害群之马的报道使群众对法官的认识存在偏颇,法官在办理案件中言行稍不得体便被当事人怀疑为腐败,给审判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个别法官家庭经济负担重,有的一人要承担全家老小的生活费用,经济上比较困难;还有法官身体健康不好,办理案件的大工作量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在遇到难以沟通的当事人时,法官依然要做到耐心、细致、和气、忍耐,是有一定难度的。

    形成法官心理压力的因素甚多,不胜枚举。

    二、 缓解法官心理压力、增进法官心理健康的对策

    最近某知名媒体调查了解中国法官的心理健康状况。用SCL-90方法对154名中基层法官进行测试,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基层法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差异极其显著;男女法官以及不同等级、不同类别法官的各因子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基层法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普通人群,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和症状。缓解法官心理压力、增进法官心理健康,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法院重视法官心理健康,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为同等重要。许多法院每年为干警体检,为干警提供健身器材,却大都没有想到如何促进法官的心理健康,还没能够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科学的法官心理支持系统。如果有了这个心理支持系统,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法官心理问题的发生背景和发展情况,还能及时地帮助疏导,使法官尽快卸掉思想包袱,不再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时即使无法解决实质问题,但也能给法官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撑。法官所获得的心理支持越多,就越不容易受到心理负担的打击。

     第二,法官要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法官本人来说并不难理解。自身的心理压力,自己应该最先感知,如何面对才是关键。要学会用科学、辩证观点看待心理压力,对心理压力要有明确地认识和接受态度,既不忽视也不畏惧,要学会自我调适,积极寻找有效途径解决问题,不能让不良情绪在自己大脑中停留的时间过长,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解,就可能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甚至发生思想扭曲。

    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改善心理结构,强化心理品质,保持心态平衡,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努力使自己在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之间具有协调性,才真正达到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所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自我心理保护意识,在出现心理危机时的心理自救意识,是每一位法官必须具备的。作为法官应该懂得关爱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关爱更多的人。

    第三、法官要加强心理修养和锻炼,使心理常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认清形势,法官是一名裁判者或法律的执行者,有人把法律比作天平,法官就是操作天平的人,办案时应该摆平自己位置。有人说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得不到满足,作为一名法官,更要在工作中做到心若止水。法官在办理案件时,不应过多投入私人感情,即便投入也要会合理发泄。法官也是人,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感情的人,因为在办理案件时常常会遇到生活困难、感情受挫折、因不懂法律被骗的人,有时候这些人会输官司,也有的当事人胡搅蛮缠,让法官感到厌恶可恨,这让我们的感情和法律打架,无法协调,我们内心矛盾。法官应该认识到法律就是法律,不应在案件中该有过多私人感情,法官的工作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法律,这是办好案件的需要,也是法官处理好对待案件各种问题心理出发点。毕竟每一个案件遇到的都是社会问题,如子女不赡养父母、第三者插足、老赖等等,这些都是社会问题,并不是法官自己能解决的。

    2、要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理论水平,正确对待工作中出现的情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与同事交流,加深对社会和自然界的认识,积累丰富的业务经验和社会经验,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品德修养,熟练应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做到凡遇事能从科学道理中找到正确的答案,明确做人与养生的道理,要知道人的品德好歹、心态优劣,对于生命的益损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遇到问题。认识到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只是个别情况,个别案件发还、改判和信访等等问题,不能以点带面,不要否定自己能力,凡事从大局考虑,要相信领导和法律会正确处理的。关系到个人升迁、晋级等得失的更要保持平常心。要认识到凡事不可强求,尽力而为即可,发愁是一天,快快乐乐也是一天,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要认识到国家对法官总的来说是关心爱护的,自己的待遇虽比上不足,但比下还是有余的。要认识到苦辣酸甜都是营养,人生中逆境有时也是好事,可以增加自己的阅历,从中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做到心胸豁达,畅怀乐观,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计较个人得失,心绪平稳,更要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经常保持心态气畅、体态神清的状态,保持乐观的心态。

    3、要培养积极的业余爱好,消除不良心态。当法官的情感受到案件或者其他因素而激烈震荡和压抑的时候,不要沉寂钻牛角尖自寻烦恼,这对心理健康不利,而长期有效的办法就是法官要培养自己的良好的业余爱好,要积极寻找新的乐趣,利用工作之余尝试不同的活动,养成新的爱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当然新爱好是要建立在合法健康的前提下的。长时间的办理案件,特别是疑难案件、遇到不讲道理的当事人、涉诉涉访案件会给法官造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对法官的心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当你把注意力倾注到自己所爱好的活动中去的时候,一切案件、生活中的忧愁、烦恼、苦闷、焦虑、愤怒等情感上的问题就会被转移掉,自然很容易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试想当你心情郁闷时,引吭高歌肯定会让心情愉悦的。试想当你心情不好时,爬上登顶,看着祖国大好河山,肯定会使你心情开阔的。实践证明,积极寻找乐趣,培养业余爱好是获得心理平衡,健康长寿的一个秘诀。

    4、要努力搞好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生活环境,不仅使自己可以经常得到关怀和温暖,会感到生活中的无限欢乐,而且在遇到忧愁、烦恼的时候,使不佳的情绪有个宣泄的地方,并能及时得到家人、朋友和邻居的化解,不至于使人郁闷成疾。所以,一定要搞好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同时要处理好邻居关系,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事实表明,凡是不善于处理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以及邻居关系的人,他就不可能有安全感,他的心理也总是不得平衡的。

   5、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人和事,要注意凡事掌握适度,防止走向极端。古人讲中庸,现在社会讲和谐,心理健康的人要有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处理事情要有分寸,特别把握好自己感情。认清自己的位置,是一名法官,因为工作的特殊而要对自己有比别人高的要求,做不得的事情不要去做,要尽量克制自己。遇难缠、难办案件之事不可过度郁闷,紧急情况面前,要善于保持头脑清醒,沉着应付;而有高兴的事情高兴的心情也应适可而止,不可过分,要认识形势,认真总结,要时刻注意冷静而自制,让自己永远快乐。努力保持情绪平和,宁静致远,这是达到心理平衡,健康长寿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好方法。

公正与效率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心理健康是法官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力量。没有效率的公正往往失去了法律应有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法官才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和工作,而且以较强的自制力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够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克服困难,达到目标。

    责编/小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