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书 香 千 里

  发布时间:2009-07-22 16:55:05


    记得宋真宗用这样几句话来劝导人们读书,他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为读书人描绘了一副金光灿烂的人生画卷。这几句话中有功名,有富贵,更颜如玉。于是为功为名为富为贵成了读书的最正当的目的。无怪于现在真正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许多一般的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一番俗气。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因为如此,古人读书常常就只有一个“苦”的记忆,而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对于读书的真正意义和乐趣,若非真正喜好读书的人是不能体会的。

    欧阳修就是个深得读书乐趣的大家。他的“马上、厕上、枕上”读书法,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其著名的长篇七言歌行《长安古意》中也曾写道:“寂寂寥寥杨子居,岁岁年年一床书。”其实,读书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有兴趣,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可以随手翻开书来阅读,无需多么好的环境。读自己喜爱的书籍不是任务,像和知己促膝谈心,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

    读书可以养性。人之初,性本就浮躁。落草而长,渐入世俗,于滚滚不息、尘土飞扬的人流中,人几乎很难驻足稍作休息,更难脱洪流而出,静处一隅,凝思独想。只有书可助你一臂之力,挽你出狂浪浊流。且不说书的内容会教你如何静心,就读书这一形式本身,就能使你在喧哗与骚动之中步入静态。在这里,读书具有仪式的作用。仪式的力量有时甚至超过仪式的内容。时至今日,大工业轰轰隆隆,商业化铺天盖地,自由主义无节制张扬,现代情绪漫延滋长,人虽日益感到孤独,却又在众人吵嚷中心神不定,陷入了更大的浮躁。如此情状,人深感不安,从心底深处渴求宁静的绿荫。此时,人的出路也大概只在读书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要将书丢掉,就一切都不会丢掉。

    读书可以享乐。天下事多不计其数,人们往往因陷入琐碎之事而无尽烦恼。人生一世,虽然只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却要处理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变迁。我们往往因得而喜,因失而怒,一个小小的涟漪就能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正是由于如此,人总是匆匆而来,又急急而去,对生活的意义、对人生乐趣的理解也就一片苍白,乃至空洞。也正是由于如此,人对活着的享乐,也就微乎其微。生命实际上是虚晃一世,因而,人发明了文字,进而用文字写书。书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喜怒哀乐,你只需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你烦心的生活圈域,而走入一个无边的快乐世界。你从别人的文字里知道了沙漠驼影、雪山马鸣、深宫秘事、上流情趣。读书渐久,乐趣渐丰,你会一日一日地发现,读书使你变得心灵充实,乐趣无边。其情形犹如你从前只有几文小钱,而随着对书的阅读,你的仓库一日一日丰厚起来,到临终时,你居然觉得自己已有金银一库,而你曾因拥有它而着实豪华地享受了一生。此时,你会觉得死而无憾,满足地最后一笑,撒手人寰。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赋予你一种华丽的气质。读书人的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人在出生之初,造物主只是创造了一个毛坯,其自身是毫无魅力的,甚至是粗糙和无知的。然而,读书生涯可以使他们获得新生。虽然依旧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常和一些法学界的学界和教授们讨论案件,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就能发现,无论是他们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交流,还是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那怕只是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下,你都会觉得他们是智慧的,正因为他们的智慧,他们才显得富有气质和修养。每每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任何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极富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风范,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读书也是一种信仰。尼采曾言:上帝已经死亡。于是,世界陷入了阵阵恐慌,因为没有了上帝,人类也就没有了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类无疑是可怕和堕落的。其实,没有上帝,世界依旧,人类依旧。那个虚设的上帝本来就可以可无,因为我们有人类智慧的结晶——书在。书也可以成为我们精神的依托,书就是我们心中的上帝,而且这是可以与我们平等对话的可亲可爱的上帝。读书就成了一种信仰。寂寥无依的夜晚,我们可以敞开心扉,将心中的委屈、怨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向它毫无保留地倾诉,并可得到它的指引。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在一番宗教感觉之中,必将会得到书的神谕。

    总之,读书的真正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书籍是全人类有史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泉源。失意时读书,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得意时读书,可以使人头脑清醒;疑难时读书,可以得到解答或启示;年轻人读书,可明奋进之道;年老人读书,能知健神之理。

    书中的乐趣如此之多,许多所谓的读书人却总是无法亲近和享受,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究其原因,只是没有真正掌握读书的方法,没有达到应有的读书境界。读书有不同的境界,依据读书的目的、读书的乐趣,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读书的最低境界是贪于一时之乐的读书,以闲适、娱乐性的书为主题,没有明确的目的,不足为何而读书,此多见于为消遣而读书,读书只是图短暂之快。之所以将这种读书境界称这为最低境界是因为此时人被书所读,人成了书的工具,人在读尽一本书之后除了消遣了时间,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第二,读书的较高境界是有选择的读书,知道自己的思想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是基于一定的目的而读书。但这仍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因为在这一境界中,读者读书是为读书而读书,甚至是为装饰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以向他人炫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读书。

    第三,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书不局限于书,而是成为清理思想和新思想诞生的前奏,读书不是仅图一时之乐,也非为向他人炫耀,而是陶醉于读书的乐趣中,在读书中洗涤心灵,在读书中升华思想。在与书相伴的读与思中,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思绪,领悟“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意味,将生命飘逝与学问累积相辅相成地联结起来,此乃真正读书之法。

    真正的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而争辩,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应当权衡轻重,认真思考。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读时要全神贯注,勤奋不懈。有些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需作摘要,但这只限于题材不大重要和质量不高的作品。

    写此文时正值盛夏来临,深夜中依稀能听到窗外田蛙的叫声,虽然这样的叫声在如此的都市中已鲜见。在这些田蛙声声中我合上了美国法学家昂格尔所著的《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一书的最后一页,读书之乐,甚难言表,随借《夏日读书乐》以铭其趣:

    莲池遇雨薰风香,  闲时我爱夏日长。

    推琴枕石玩羲画,  凉生玉辇凝寒霜。

    自去自来梁上燕,  点点飞花落砚台。

    读书之乐乐趣长,  梦回春草五池塘。

    责编/小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