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是个古城,有“文都”之称,盖因清代以“文以载道”为宗旨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发源于此。它还有一个去处———六尺巷,闻名遐迩。这是条100米长、2米宽的小巷,鹅卵石路面,巷的一边为“宰相府”张氏宅,另一边为吴氏宅。据县志记载:康熙时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做官,邻居吴氏欲侵占他的宅边地,家人驰书北京,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震动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1958年,毛泽东接见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过此诗。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此诗可作佐证。不与人计较斤两得失,大度处之。
张英(1637-1708)是文华殿大学士。既是内阁长官,人们也称他为“宰相”,正一品。面对如此大官,吴氏也敢侵犯,敢于虎口拔牙,说明也不是等闲之辈,而是“地头蛇”。 说到张英人们不一定熟悉,说到他的儿子张廷玉就会很熟悉了。《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的长篇电视剧中,就没有少得了他的。张廷玉(1672-1755),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他拟定。乾隆时又深得信任,加太保。为官于康雍乾三代,共50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也是少见的。《明史》的编成,就是他任总裁时的成果。他是张英的第三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的进士;张英的五子张廷玉是雍正时的进士,官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内阁学士。因此在桐城当地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在满汉隔阂,皇帝提防汉人作乱,大兴文字狱的时代,张英能够在官场上挥洒自如,特别是张廷玉,三朝高官,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而50年官场不倒,恐怕不无秘笈。一是严谨慎勉,二是低调处世,“是非皆为强出头”,万事谦让,不与人争。
张英在桐城城郊两条小河交汇之处建“双溪草堂”,书斋门联为“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他强调“俭勤”“和顺”。这也是中国古来的美德。康熙也给双溪草堂题了一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这倒也说出张家一门淡泊的、致远的、少与人争的处世哲学。张英、张廷玉父子看完荷花,在荷亭共撰一联曰:“白藕入泥,斜插玉簪通地理。红莲出水,倒悬朱笔点天文。”务实,勤勉,志在高处。
所以,“六尺巷”现在成了名胜古迹,也使世人从中学到东西。如果当年张英以官势压人,也就没有今天的六尺巷了。
责编/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