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躺在宿舍楼顶,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和一片昏暗的夜空,就感觉我是一个寄居他乡无家可归的孤儿。然而,我在这里求学,睡在楼顶是因为宿舍没有风扇而天气实在太热。
紧张兮兮地忙碌了近一个月,期末考试好歹是打发了过去,成绩的好坏有一种听天由命的自在。在大学,成绩从来都不决定一切,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成就感和事业心,要学会一套谋生的技艺和生存的本领。
大学就好比站台,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学子凭着录取通知书,以求学的旗号聚拢在一起。毕业一到就要再次天南海北,各奔东西。注定,我们的情感要放的警惕,流于肤浅。短短的四年,朋友不可能深交,知识不可能精学。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铁哥们以外,与大多数同学只能是萍水相逢、拂光掠影。这是成熟的悲哀,也是对现代人急功近利的求学方式的一种惩罚。也许我们对上大学看的过于重要,对大学生活想象的过于美好,以至于它超载了许多美丽的理想。亲人和朋友远在他乡,家成了一个定期踏访的驿站。于是身处闹市而独自孤独。我们无法学古代的隐士,怀着“大隐隐于市”的超脱和旷达。为了学业、为了生计、为了梦想,凡夫俗子的我们只好在乐此不疲的聚与合中体验自己的大学,在时隐时现的城市孤独中辩别人生的方向。
都市的感觉从来都是双重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安居都市的兴奋和优越,也有一种对时远时近,时断时续的压力和恐慌。这让我们宁愿呆在象牙塔里,去寻求一种安慰、一丝宁静、一丝超脱,但艰难的安宁中偶尔会暴露出我们的慌张和弱处。
譬如假期,我们会在回与不回中做出行动。回则干净利索;不回则需要勇气。放假前一位老师私下对我说:“我经常看你写的文章。一句话——思想是有了,运用文字的感觉有了,缺的是经历。”于是他提了一个建议——留下100元租房,然后像猎犬在森林寻找食物般在城市里生存。话简短通俗,但它深深撞击了我的灵魂。最终,决心如雨后的彩虹,美丽了一会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看着舍友们纷纷返乡,看着偌大的日渐空稀的大学校园,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空荡。回到家,吃穿住用行会一应俱全,要么看看电视,要么找朋友打打牌,大多时间还真无事可做。偶尔良心发现时还会看点书,做点家务。相信这样的过法很有代表性。但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尽管这是一种逃脱。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家庭为我们准备一大段的缓冲区:学校是一座遮风蔽雨的城堡,家是一个温馨浪漫的港湾。暂且不去想哪纷纷纭纭的世事,躲进小屋或一统吧,享受年轻的逍遥与自在……
无聊会消磨斗志,空虚会泯灭热情,城市的孤独感不容回避,已无处可避。每年的六月,一大批学子走出校园,看似从容的脚步踩踏出心中的悲壮与无奈。其实真正的独立从来都不是经济的独立,而是心理的独立。大学里要有意培养自己的独立的人格,学会一种真正能从所学所识中提炼一套行之有效的为人处事的准则的本领,锤炼出一种从容走向社会的成熟、自信、大度和豪气。引套一句很响亮的话来说,不是社会的大门敞开了等我们迈进,而是我们有勇气对全社会说——“我来了!”
责编/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