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民事诉讼中,调解与判决是两种不同的结案方式。从定纷止争的目的来考虑,调解也许更受法官青睐。一起案件得以调解结案,并非易事。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深的法学功底、睿智的洞察能力和智慧的调解手段是法官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因势而适当调整自己的谈话方式,运用谈话技巧在整个调解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调解王”周志恒就是这个善抓人心的践行者。
“前3次也是庭前庭后地调解,但双方态度都是那么坚决,调解之路异常艰难。”近日,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金水法院”)“调解王”周志恒第一次感到了困惑。
为什么别的案都能调解,唯独这起案件不能采用调解的方式呢?随后的几天,这个问题在周志恒脑中久久盘旋,挑起了他那颗不服输的心。
在母亲、女儿和女婿之间的三角案陷入困境的那段日子里,“茶桌谈话”堪称周志恒的一大“秘密武器”。
“茶桌谈话”贴近群众
这是个母亲、女儿和女婿之间的三角案。因女儿和女婿感情出现问题,2005年,女儿走上法庭要求离婚。在两人的离婚官司还未结束之时,母亲又将女儿告上法庭,因为她想让法院把女儿婚后所住的单位福利房判成自己赠予的。
围绕住房和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夫妻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这使得两个简单的民事案件两上金水法院审委会,并上诉至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甚至闹到了省高级人民法院。房屋所有权案与离婚案历时5年,庭审10余次,出具法律文书不下5份,案件至今还未结束,一时成为令人头疼的“著名案件”。
4月23日下午,在接触案件后的第三个星期,周志恒将当事人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给当事人沏了一杯刚刚泡好的茶水后,他精心准备的“茶桌谈话”便与当事人见面了。周志恒的定位非常清楚:“我一定要让每个当事人都能听得懂、听得进我的每句话。”
周志恒确实有做好“茶桌谈话”的天赋,他的语音中肯、语调放松,更重要的是,他与当事人的贴近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做作地表演出来的。
周志恒第一次“茶桌谈话”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谈话中他简洁明了地对当事人说:“我觉得家长生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比什么都强。”他还巧妙地告诉当事人把财产给予子女,是一种爱家之举。
当事人凝神倾听周志恒的讲话,就好像与法官面对面聊着家常。他们显然是被周志恒的诚恳和亲切打动了,也相信了他的说法。
“茶桌谈话”后的一个星期之内法庭开始了新一轮的调解。事实证明,茶桌边传出的不仅是亲和力,还有一种心理上的兴奋剂。
让其他办案人深为羡慕的是,周志恒是少有的、群众认为可以与之互诉衷肠的法官。而在法庭对簿公堂前的那个时刻,群众非常渴望与法官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周志恒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个愿望。
其实,更多的时候周志恒是在用这一系列特殊的方式倾听着群众的心声。他觉得,要想得到群众的认可,法官首先要表现出坦诚和耐心。
吃透案情才能独辟蹊径
“与3名当事人见过面后,我发现3人都罕见地‘较真’,问题无论大小都不肯退让。我觉得案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房子的归属,无论房子判给谁,都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和争夺。”周志恒说,“既然两人都不肯放下房子,那不如将房子给孩子,岂不是都没话说了?”
周志恒在认真阅读卷宗并开展第一次“茶桌谈话”后,便得知了案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及两案具有的关联性,得出结论:本案的争议焦点为房屋所有权的归属问题,该争议焦点也是导致当事人长期诉讼,长年上访、信访的症结所在。
“双方对每一个细节都抠得特别死,我就一个细节一个细节跟他们谈。只要找到症结所在,就一定会有打开心结的钥匙。”周志恒回忆起当天的情节时,目光显得异常坚毅。
当天晚饭时间早就过了,调解还在继续,周志恒一点点地将双方的观点扯向平衡。
等到晚上近9点,周志恒的嗓子已经开始沙哑了,双方关于房屋归属和离婚意见,终于接近一致。
“吃透案情才能独辟蹊径。”这是周志恒调解得以成功的不二法门。
恰当时机说恰当的话
与许多人不同的是,周志恒不会勉强去做事,他一定要在时势需要以及人心所向时采取行动。这样顺势操盘,会取得良好的成效。这一点从本次三角案调解上就可见一斑。
最后一次调解那天,等到晚上9时许,双方关于房屋归属和离婚意见,终于达成一致。此时,周志恒一看表,犯了难。“其他同事早下了班,没有法院的印章,这调解书就等于无效,过了今晚,变数可就大了。”
他犹豫着给办公室主任贺耘打电话:“母亲和她女儿女婿的案件调成了,如果现在不盖章,我怕会有变化。”
“这个案件你调成了?!太好了,我立刻让副主任过去,他要没空我去!”
20分钟后,办公室副主任赵阳带着4岁的孩子赶到了办公室。
可有了章,还是没处打印调解书。周志恒有些急,法官李莉和书记员满舒跑遍了近十个复印店都关了门,最终找到一个熟人,“逼”店老板从家里赶到复印店。
一切齐备,眼看此案即将尘埃落定的时候,女婿竟然反悔了。
“我想再考虑考虑。”
“听到那话,我眼泪突然直想往外冒,8个小时啊,我嗓子都哑了,如果是年轻的法官,恐怕早就哭了。”周志恒说,“我尽力平静了自己的情绪,对他们说,我没喝你们的,没吃你们的,做这么多工作我什么光也沾不了你们的,你们要是觉得还有更好的办法,觉得我对你们不尽心,你们可以站起身就走,如果没有,我只请你们尊重我的工作。即使你们不尊重我的工作,也要尊重大家的工作,大家为了这个案件全体在加班,办公室赵主任连夜带着孩子也赶来了,复印店的老板也从西郊赶来了……”
他们终于签了字按下手印。
在恰当的时机说恰当的话———事实上,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经济上,乃至生活中,在许多情况下作决策时都应遵循这一原则。
“三心”化解千千结
“有的案件具体到5毛钱的受理费谁出都互不相让,要是我,可能早没耐心了。”书记员满舒对周志恒满是崇拜。
对于许多法官来说,讲法律、讲道理是调解常用的手法,但遗憾的是他们往往缺乏周志恒的“三心”———耐心、专心、公心。这“三心”既包括精神上的尊重,也包括生活上的关怀,而这一切都是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所希望的。
在农村,宅基地纠纷很常见,往往导致兄弟打架、父子反目、邻里成仇。
王某生有两个儿子,长大后自立门户。按农村习惯分家,王某将辛勤劳动所得的财产平均分给儿子:将一套老房分给大儿子,一套新房分给小儿子。
改革开放之后,大儿子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想拆旧房建新房,将父亲的老宅基拆除建造了一幢7层楼房。从此,王老汉与大儿子就发生了房产权属之争的纠纷,这一争就是几年。父子之间的口舌之战愈演愈烈,最终反目成仇。
今年5月6日,王老汉来到法院,要求解决宅基地产权纠纷。周志恒对沉积多年之久的纠纷进行了详细调查,最后,这个矛盾还是在他的协调下解决了。
于是,一起长达数年的宅基地权属之争终于平息,父子重新和好。
周志恒告诉记者:“家庭之间很多的纠纷,有时是为了争一口气,谁也不肯受这口气的时候,我来帮大家受。”他到这方,听这方面的责怪,他去那方,听那方面的抱怨……等到矛盾双方的气消了,他再说清楚各方的理由,让双方各退一步,也就容易解决了。
正是凭着这“三心”,他的年调解率都能达到80%以上。
其他人看到的只是法律,而周志恒不仅仅看到了法律,而且看到了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这正是他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既要面对面,又要背靠背
周志恒始终坚持“背靠背”调解与“面对面”调解相结合。有的矛盾纠纷争议的不是重大利益,而是为了争面子、赌气。对此类纠纷的调解就可以先用“背靠背”调解法。分别做当事人的工作,待双方当事人的情绪稳定、意见接近时,再把双方叫到一块儿面对面地做工作,促使双方当事人相互谦让,心平气和地进行协商,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从而有效避免情绪对立和吵闹等矛盾激化的情况发生,提高调解成功率。
周志恒在审理一起交通肇事赔偿案中,得知公司对事故的发生及其应负责任均无异议,只是认为已支付伤者住院期间的全部医疗费和生活费,不应再承担其他费用。了解情况后,他首先采取面对面的方法,让双方各自陈述理由,之后用背靠背的方法为双方解释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确定赔偿额度;然后动之以情,让双方换位思考。他又结合案例给双方当事人释明法律、做思想工作后,双方当事人终自愿达成协议。
“脱下法袍讲家常、讲亲情,这样可能会使自己麻烦些,群众就会明白些;自己辛苦些,群众就会方便些;调解之路我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实现案结事了是我的终极目标!”周志恒话语坚定地说。
责编/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