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院纪检部门组织干警观看了《真水无香》——一部根据全国法院系统先进模范宋渔水的先进事迹改编的教育片。这是我院组织的继上次观看廉政教育片《暖冬》之后,对干警的又一次精神洗礼。当天天空虽然飘着雨,但郑州艺术宫里却是人山人海,偌大的礼堂上下两层坐地满满的,开场了还有服务人员用手电筒打出道道光束,引导刚到的同志赶快就座。
作为法官职业群体的一员,观看这部反映中国当代法官审判工作实际状况并折射出中国法治现状的影片,在我们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宋渔水面临的中国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人们法治观念发展缓慢之间的冲突,面临的法理和情理之间的纠缠,面临的法官依法裁判却不被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认可的困惑,面临的当事人对法律的不信任和以死抗争的态度,面临的法官依法判决却可能遭受“法律”惩罚的尴尬,面临的不能让社会弱势群体承担社会发展所需付出代价的反思,面临的当代中国法官除依法裁判外还能否再为当事人多做一些的检讨,诸此种种的困惑充斥着以宋渔水为代表的广大法官们的心。
影片中宋渔水的扮演者问宋渔水本人,说她演的像不像宋渔水,宋渔水同志说,像,又不像,因为演出来的已不是宋渔水本人了,而是以她为代表的中国法官群体。是呀,我真切地感觉到,作为法官的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充斥在宋渔水法官心里的矛盾、冲突和挣扎,同样撕扯着我们的心。
中国社会发展太快,而人们的思想观念、法治传统却转变地十分缓慢。当代中国法官在这种物质与精神冲突的社会中居中裁判,怎样才能裁判得更好,才更能解决好中国社会自己的问题?宋渔水告诉我们,只有立足于中国国情,采用中国人自己的办法,才能解决中国社会自己的问题。
我们作出的每一份判决都应当给社会一个正面的信号,引导人们的行为越来越规范化;我们不能机械办案,简单地“依法裁判”,除此之外应当更多为当事人着想;我们依法判案没有错,但我们还应该将法理和情理更好地结合,实现案件处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我们不能都让社会弱势群体来承担社会发展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样不公平;我们要让每一位来法院打官司的人,通过我们法官的努力,消除他们对法律、法官、法院的不理解和不信任;辨法析理,胜败皆服,赢要让当事人赢得光明磊落,输也要让当事人输得心服口服;一百个判决也比不上一个调解的效果好;在倾听当事人的诉愿中处理好案件,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安抚受伤的心……
影片中这些智识话语和闪光思想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让我更加确信,除了依法裁判之外,我们可以为当事人做的更多,只要我们法官都有一颗仁爱之心、公正之心、求索之心,有个愿意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合情利益而不停转动的脑袋,我们定能冲破“缺憾现实”与“至善法律”之间的鸿沟,克服法理与情理之间假想的、虚拟的“不兼容”、“不兼得”,将现实生活尽可能纳入法律规范和救济的体系,实现案件办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使当事人诉求的法律正当性和情理正当性得以一体之体现。“天理、国法、人情”,不论是作为百姓正义的标准,还是国家立法的根基,抑或是法官裁判内心确信的依托,之所以从古至今广为推崇,自有它“存在即合理”的秉性。即便当下强调“依法裁判”,但“顺天理”、“合人情”却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浩长历史已经证明的精粹,我们不妨大胆坚持。
影片中宋渔水法官不光进行着这样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加大调解力度,关注案件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为当事人结案后的生存和发展着想,引导经济、社会的规范发展;增强辨法析理,将法理和情理融为一炉,将裁判的法律正当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合为一体;缩短法院、法官与当事人、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司法的亲民性、可视性;缩少公众对司法公正心理预期与现实状态之间的落差,使公众在法官职业群体对当事人超越法律之外的更多关怀中,感知和认可中国司法的公正与权威。
标准,没有绝对的标准,正如没有绝对的真理一样,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的才称得上标准,或真理。以宋渔水为代表的中国法官队伍正在努力探索,使中国司法的标准更加客观化、公正化、人性化。我们会做得更多,走得更远。
责编/小黄